配料計算完成以後,需要填寫配料單,作為鋼筋工進行鋼筋加工的依據。
4.配料單與料牌
在鋼筋施工中隻有鋼筋配料單還不夠,因為鋼筋加工工序很多,有調直去鏽、下料切斷,彎曲綁紮,直至安裝,都需要根據配料單進行。由於鋼筋加工場中。加工著很多單位工程的各種構件的各個編號的鋼筋,這些編號的鋼筋在外形上大同小異,如果在加工鋼筋上不加標誌,就可能在施工中造成混淆和錯誤。因而,需要將每一個編號的鋼筋製作一塊料牌,作為鋼筋加工過程的依據,在鋼筋安裝中作為區別各個工程項目,構件和各種編號鋼筋的標誌。料牌可用100mm×70mm的薄木板或纖維板等製成。料牌正麵一般寫上這個編號鋼筋所使用在工程項目的編號、構件號以及構件數量,料牌反麵寫上鋼筋編號、簡圖、直徑、鋼號、下料長度及合計根數等。
(二)鋼筋代換
在鋼筋配料中如遇施工現場現有鋼筋品種或規格與設計要求不符,需要代換時,可參照以下原則進行鋼筋代換。
1.代換原則
(1)等強度代換:不同種類的鋼筋代換,按抗拉強度值相等的原則進行代換;
(2)等麵積代換:相同種類和級別的鋼筋代換,應按麵積相等的原則進行代換。
2.代換方法
(1)等強度代換方法。
如設計圖中所用的鋼筋設計強度為fy1,鋼筋總麵積As1,代換後的鋼筋設計強度為fy2,鋼筋總麵積AS2,則應使
AS1fy1≤AS2fy2(3-5)
∵n1·π·d21/4·fy1≤n2·π·d22/4·fy2
∴n2≥n1d21fy1/d21fy1(3-4)式中n1——原設計鋼筋根數;
n2——代換後鋼筋根數;
d1——原設計鋼筋直徑;
d2——代換後鋼筋直徑。
(2)等麵積代換方法
As1≤As2(3-5)
n2≥n1d21/d22(3-6)
【例3-1】某牆體設計配筋為φ14@200,施工現場現無此鋼筋,擬用φ12的鋼筋代換,試計算代換後每米幾根。
解因鋼筋的級別相同,所以可按麵積相等的原則進行代換。
1000
代換前牆體每米設計配筋的根數n1=1000/200=5(根)
∴n2≥n1d21/d22=122/5×142=6.8故取n2=7根,即代換後每米7根φ12的鋼筋。
【例3-2】某構件原設計用7根φ10鋼筋,現擬用φ12鋼筋代換,試計算代換後的鋼筋根數。
解因鋼筋強度和直徑均不相同,應按下式進行計算
n2≥n1d21fy1/d22fy2=7×12×335/1.22×235=6.93
故取n2=7根,即用7根φ12的鋼筋代換。
3.鋼筋代換注意事項
鋼筋代換時,應征得設計單位同意,並應符合下列規定:
(1)對重要構件,如吊車梁、薄腹梁桁架下弦等,不宜用光麵鋼筋代替變形鋼筋,以免裂縫開展過大。
(2)鋼筋代換後,應滿足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中所規定的鋼筋間距、錨固長度、最小鋼筋直徑、根數等要求。
(3)當構件受裂縫寬度或撓度控製時,鋼筋代換後應進行剛度、裂縫驗算。
(4)梁的縱向受力鋼筋與彎起鋼筋應分別代換,以保證正截麵與斜截麵強度。偏心受壓構件(如框架柱、有吊車的廠房柱、桁架上弦等)或偏心受拉構件作鋼筋代換時,不取整個截麵配筋量計算,應按受力麵(受拉或受壓)分別代換。
(5)有抗震要求的梁、柱和框架,不宜以強度等級較高的鋼筋代換原設計中的鋼筋。如必須代換時,尚應符合抗震對鋼筋的要求。
(6)預製構件的吊環,必須采用未經冷拉的HPB235熱軋鋼筋製作,嚴禁以其他鋼筋代換。
(三)鋼筋的加工
鋼筋加工包括調直、除鏽、切斷和彎曲成型等工作。
(1)調直:鋼筋調直可利用冷拉進行。若冷拉隻是為了調直,而不是為了提高鋼筋強度,冷拉率可采用0.7%~1%,或拉到鋼筋表麵的氧化鐵皮開始剝落為止。除利用冷拉調直外,粗鋼筋還可以采用錘擊的方法;直徑為4~14mm的鋼筋可采用調直機進行調直。
(2)除鏽:經冷拉或機械調直的鋼筋,一般不必進行除鏽。但對產生鱗片壯鏽蝕的鋼筋,使用前應進行除鏽。除鏽的方法有電動除鏽機除鏽,手工用鋼絲刷、砂盤等除鏽,噴砂及酸洗除鏽。
(3)切斷:鋼筋下料時須按下料長度進行剪切。鋼筋剪切可采用鋼筋剪切機或手動剪切器,前者可切斷直徑40mm的鋼筋,後者一般隻用於切斷直徑小於12mm的鋼筋。大於40mm的鋼筋需用氧乙炔焰或電弧割切。
(4)彎曲成型:鋼筋切斷後,要根據圖紙要求彎曲成一定的形狀。根據彎曲設備的特點及工地習慣進行劃線,以便彎曲成所規定的(外包)尺寸。當彎曲形狀比較複雜的鋼筋時,可先放出實樣,再進行彎曲。鋼筋彎曲宜采用彎曲機,可彎直徑6~40mm的鋼筋。直徑小於25mm的鋼筋,當無彎曲機時也可采用板鉤彎曲。
受力鋼筋彎曲後,順長度方向全長尺寸不超過±10mm,彎起位置偏差不應超過±10mm。
五、鋼筋的綁紮與安裝
鋼筋綁紮和安裝之前,先熟悉施工圖紙,核對成品鋼筋的鋼號、直徑、形狀、尺寸和數量是否與配料單、料牌相符,研究鋼筋安裝和有關工種的配合順序,準備綁紮用的鐵絲、綁紮工具、綁紮架等。
鋼筋骨架的綁紮一般采用20~22號鐵絲(火燒絲)或鍍鋅鐵絲(鉛絲),其中22號鐵絲隻用於綁紮直徑12mm以下的鋼筋。
鋼筋骨架的綁紮與模板架設的工序搭接關係是:柱子一般是先綁紮成型鋼筋骨架後架設模板;梁一般是先架設梁底模板,然後在模板上綁紮鋼筋骨架;現澆樓板一般是模板安裝後,在模板上綁紮鋼筋網片;牆是在鋼筋網片綁紮完畢並采取臨時固定措施後,架設模板。
(一)鋼筋綁紮程序
鋼筋綁紮程序是:劃線、擺筋、穿箍、綁紮、安放墊塊等。劃線時應注意間距、數量,標明加密箍筋的位置。板類擺筋順序一般先排主筋後排負筋;梁類一般先擺縱筋。擺放有焊接接頭和綁紮接頭的鋼筋應符合規範規定,有變截麵的箍筋,應事先將箍筋排列清楚,然後安裝縱向鋼筋。
(二)鋼筋綁紮要求
(1)綁紮牆和板的鋼筋網時,除靠近外圍兩行鋼筋的交叉點全部紮牢外,網的中間部分的交叉點可以交錯跳點綁紮,但應能保證受力鋼筋不發生位移。而對於雙向受力的鋼筋則必須綁紮全部的交叉點,確保所有受力鋼筋的正確位置。
(2)柱、梁的箍筋綁紮,除設計有特殊要求外,應保證與梁、柱受力主鋼筋垂直,箍筋的端鉤位置應錯開布置,不能集中在一根受力主筋上。
(3)柱的豎向受力筋接頭處的彎鉤應指向柱中心,這樣既有利於鉤的嵌固,又能避免露筋。
(4)板、次梁與主梁交叉處,板的鋼筋在上,次梁的居中,主梁的鋼筋在下;當有梁墊或圈梁時,主梁的鋼筋在上。
此外,在綁紮牆、板時,應注意受力筋的方向,受力鋼筋與構造筋的上下位置不能倒置,以免減弱受力筋抗彎能力。
(三)質量要求
(1)鋼筋保護層厚度應按設計或表3-10的要求,予以確實保證。工地上常用水泥砂漿墊塊或塑料卡控製保護層厚度,墊塊一般呈梅花形設置,其間距不大於1m。
(2)鋼筋綁紮接頭的最小搭接長度應符合表3-8的要求;在同一截麵內,有綁紮接頭的受力鋼筋截麵麵積占受力鋼筋總截麵麵積的百分率,受拉區不得超過25%,受壓區不得超過50%。
(3)安裝鋼筋時,配置的鋼筋級別、直徑、根數和間距均應符合設計要求。綁紮或焊接的鋼筋網鋼筋骨架,不得有變形、鬆脫和開焊。鋼筋安裝位置的允許大於偏差,不得大於規範規定。
鋼筋工程屬隱蔽工程,在澆注混凝土前應對鋼筋及預埋件進行驗收,並做好隱蔽工程記錄。
第三節混凝土工程
混凝土工程包括混凝土的配製、攪拌、運輸、澆築搗實和養護等過程,各個施工過程相互聯係和影響,哪一個施工過程處理不當都將會影響混凝土工程的最終質量。混凝土結構一般是建(構)築物的承重部分,因此確保混凝土工程的質量極為重要。
近年來,由於混凝土外加劑的發展和應用大大改善了混凝土的性能和施工工藝。此外,自動化、機械化的發展和新的施工機械和施工工藝的應用,也大大提高了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質量。
一、混凝土的製備
(一)混凝土的施工配料
施工配料是保證混凝土質量的重要環節之一,必須加以嚴格控製。施工配料時影響混凝土質量的主要因素有兩個方麵:一是稱量不準;二是未按砂、石骨料實際含水率的變化進行施工配合比的換算。這樣必然會改變原理論配合比的水灰比、砂石比(含砂率)及漿骨比。因此施工配料要求稱量準確,隨時按砂、石骨料實際含水率的變化,調整施工配合比。
1.施工配合比換算
混凝土實驗室配合比是根據完全幹燥的砂、石骨料製定的,但實際使用的砂、石骨料一般都含有一些水分,而且含水量又會隨氣候條件發生變化。所以施工時應及時測定砂、石骨料的含水量,並將混凝土實驗室配合比換算成骨料在實際含水量情況下的施工配合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