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5章 窮人害怕沒飯碗(1 / 1)

一位家長說,千辛萬苦把孩子供上了大學,卻發現根本找不到工作。不讀大學也許還能找到一個,雖然是差一點的體力活,總還能有個飯碗,現在高不成低不就,連飯碗都沒了。

是啊,讀大學花光了家裏的積蓄,讀完大學卻找不到工作,更糟糕的是,家長也有可能麵臨失業,一家人承擔著怎樣的壓力?

有工作才有飯碗,工作是人最基本的權利。

我們也很強調勞動者的權利,諸如休息權、知情權、獲得報酬權、人格尊嚴權,等等,但很多時候都是空談。節假日你不加班有人加班,待遇你不滿意有人滿意,就這條件,愛幹不幹,有本事你自己走人,你這位置多的是人翹首以待!暴求關係決定市場地位,老板他說得起硬話。

沒有飯碗一切免談,人在屋簷下,豈能不低頭。還是將就吧。

有了這樣的背景,我們的文化也開始公然地媚錢、媚權。《致加西亞的信》《沒有任何借口》這些超級暢銷書都是誰買去了呢?是企業,是老板買去送給員工的,就是要讓你老老實實工作,全心全意,任勞任怨,沒有任何借口!

那麼,員工的權利呢?員工的福利、待遇,員工的生存狀態,老板又該負怎樣的責任?麵對勞動者疲軟的購買力,出版界集體失語。

據統計,2004年中國城鎮人口失業率已經達到7%,失業人口約1400萬;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約280萬,就業率73%,約有76萬大學畢業生沒有工作。

沒有工作也就意味著沒有收入,意味著衣食無著。工作是一個人生存的基本條件,是一個人最基本的權利。但是我們卻有1400萬人沒有這個權利。

可怕的是,我們還有一種趨勢,就是將責任都推卸到失業者本人身上,讓他們自己去承擔。我們的媒體總是強調失業者要自強不息,在歌頌那些靠著自己的力量奮鬥成功的人時,同時也暗含著一種指責,似乎那些沒有擺脫困境的人,要麼是懶惰,要麼是低能,總之,咎由自取。

缺乏同情的背後,往往是逃避責任。那些沒有技術,沒有資源,已經在競爭中敗下陣來的人,固然需要我們的鼓勵,需要把他重新推上戰場,但他們更需要的是拉他一把,是全社會伸出援助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