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義和團血染紫禁城!八強盜蹂躪天安門(16)(3 / 3)

然而,據台灣學者吳相湘考證,那個所謂的“傳聞”乃是無稽之談。談判之前,孫中山等要劉學詢告訴李鴻章,如果李鴻章確有誠意邀約孫中山參加廣東獨立工作,應該先做兩件事:第一,保障孫中山的生命安全;第二,借款10萬元給孫中山。

劉學詢立刻請示李鴻章。李鴻章說:“一切照辦。”希望孫中山“早日前來共策進行”。但孫中山仍然沒有赴會,僅派宮崎、清藤幸七郎、內圍良平三位日本人代行赴會。當夜10點多鍾,3個日本人被接至劉學詢的公館。隻有3個日本人前來,李鴻章當然不必出席。談判至次日淩晨3點結束,宮崎一行即“乘暗夜回轉香港”。

後來,談判人之一宮崎在其撰寫的《三十三年之夢》中說:“這一段情節有些像傳奇小說,但事關他人秘密,至今不能明言,深覺遺憾。”

這其中的“他人”是誰?是孫中山嗎?可以肯定的隻是:此時的孫中山為一種懷疑、戒備與希望交織的複合心態所縈繞。當談判結束,宮崎等人乘軍艦返回香港港口時,孫中山的坐船“已經啟碇,向西開去”。

宮崎等拚命“揮帽呼叫,也沒有人回應。”

孫中山到越南的西貢去了。

6月21日,中國政府對外宣戰。此後,“東南互保”議成。時勢的演變一下子把李鴻章推到舉足輕重的地位,朝廷命他迅速來京,並恢複了他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的職務,隻是更多了一個“議和全權大臣”。中外一致喧嚷,解救中國“非李鴻章莫屬”。

孫中山對上次談判的失敗似乎後悔了。他再次希望與李鴻章建立聯係。

這時,香港總督卜力出場了,開始充當李鴻章與孫中山之間的“掮客”。

7月2日,孫中山派代表來香港與卜力聯係,請他幫助促成孫李合作,實行“兩廣獨立”。

為此,卜力電告倫敦殖民部,說:“反滿起義預計將於兩周內在湖南和南方爆發。中國紳士向我保證,造反者不排外,並且希望在他們取得某些勝利後得到英國的保護。李鴻章也正在向這個革命運動賣弄風情,謠傳他想自立為王或是總統。”

7月13日,得知孫中山一行正從新加坡返回香港,卜力再次電告倫敦,“如果讚同孫中山和李鴻章總督締結一項盟約,對於英國利益將是最好不過的。”因為這可以保證“南方的安定”,而“任何大的騷動都可能演變為一場排外運動”。

英國政府同意了卜力的意見。

於是,當得知李鴻章決意遵旨北上的消息後,從港督卜力到英國首相兼外交大臣索爾茲伯裏都通過英國駐廣州領事,勸告李鴻章重新考慮北上的決定,認為“李鴻章留在廣州,對和平事業最為相宜。”

李鴻章客氣地拒絕了這個勸告,並詢問路過香港時能否得到港督接見。

卜力起初有意強行扣留李鴻章,遭到英國政府的製止。於是,卜力決定在李鴻章路過香港時,作最後一次挽留。

7月17日,李鴻章乘招商局“安平”輪離穗北上,經香港時,在盛大的儀仗隊和禮炮17響歡迎聲中登陸。他拜會了香港總督及各國駐香港領事。而在此前一天,孫中山已抵達香港海麵。

香港警署通知孫中山:因對他的5年驅逐令尚未期滿,不準登岸。

但港督表示,如果李鴻章答應“兩廣獨立”,即可允許孫中山上岸並同李鴻章會談。孫中山在香港口岸外的海麵上焦急地等待著。僥幸心理驅使他抱有某種幻想:李鴻章來到了香港,“這是旱天一朵烏雲”,“不能不預先考慮萬一的可能性”。他在船上等候著卜力與李鴻章會晤消息的到來。

卜力與李鴻章終於會麵了。卜力對李鴻章決定離粵北上表示遺憾。

李鴻章說:“我不能違抗皇帝的意旨,我北上的命令是由慈禧和光緒共同簽署的。”

卜力敦促李鴻章改變主意,“以保證維持南方的和平與安寧。”

李鴻章婉言拒絕,並轉守為攻。他說:“廣東和平的主要危險來自香港,作為香港總督,您應禁止顛覆分子利用香港作為基地。”

但忽然,李鴻章話音一轉,問道:動亂之後,“英國希望誰當皇帝?”

卜力心想,中國不是有皇帝嗎?於是回答說:“如果光緒皇帝對以他的名義所做的事情沒有責任,那麼,英國政府對他在一定條件下繼續進行統治是不會反對的。”

根據卜力的記錄,這時,李鴻章說,在北京的動亂中,“如果隻有德國公使被義和團殺害,列強就無權決定誰來當皇帝”。然而,“倘若所有的公使都被殺害,列強就可以合法地進行幹預,並宣布‘我們要立一個皇帝!’”

李鴻章問道:“假如發生這種情況,你們將會選擇誰來當皇帝?你們是不是要選擇一個漢族人?”

卜力在後來的記錄中認為:在這裏,李鴻章暗示,如果列強決定用一個漢族統治者來代替滿族統治者,他本人是願意的。

但當時,卜力的回答是:“列強大概會征詢他們所能找到的中國最強有力的人的意見,看怎樣做最好。”

聽到這樣的回答,李鴻章說:不管慈禧太後有什麼過錯,她仍然“無疑是中國最有能力的統治者”。

但是在倫敦,英國殖民部根據李鴻章與卜力的會談紀要,斷定李鴻章“不是不樂意當皇帝”。

但無論如何,李鴻章認為與孫中山聯合沒什麼意思,再無意冒險搞什麼“兩廣獨立”,而是“正準備扮演他將來在北京的角色,即充當中國的和平使者,或是它的新統治者。”

在本來已經毫無希望的情況下,孫中山倒顯得非常熱衷起來。他再派興中會會員陳少白登上李鴻章的坐輪,並讓隨李鴻章北上的劉學詢再次進行勸說。

但劉學詢無可奈何地告訴陳少白:李鴻章“意甚堅決,無法勸阻”。

18日,李鴻章啟程北上,“兩廣獨立”這場秘戲,至此徹底終了。

灑淚珠江,國運衰微的悲歎

1900年7月17日,李鴻章離粵赴滬。

廣東將軍、巡撫以下官員在珠江口岸天字碼頭列隊,為李鴻章送行。

登上“安慶”輪,隻見大清國的國旗正迎風招展,李鴻章感慨萬千。

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麵國旗,其監製者正是李鴻章。而且,國旗就是今年,在1900年的動亂中設計完成的。當時,李鴻章上奏慈禧,提出製做國旗。慈禧當即恩準此議,並責成李鴻章著手辦理。

李鴻章呈送了幾個方案,有以虎、豹、獅、龍、麒麟、八卦等為圖案的草稿,慈禧閱了樣稿,幾度推敲,最後欽定采用黃龍旗為國旗。

皇帝是“天之驕子”,是“龍種”,是“真龍天子”。龍,是皇帝的象征。天下者,乃帝王一人之天下,國家是孤家之國家,那麼,代表國家的旗幟――國旗,製作成象征帝王的“龍”旗,就是必然的選擇了。

至於龍呈黃色,是慈禧民族意識的產物。清朝創建之韌,編滿人為八旗,黃旗乃八旗之首,是其代表色。而且,黃色象征著“金色的陽光普照神州”,有大清帝國前景光明的內涵。

但此時此刻,李鴻章仰望黃龍旗,看不到絲毫的光明前景。

雖已登輪,但“安慶”輪“待潮未行”。這時,李鴻章召南海知縣裴景福登輪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