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日本皇家炮兵團開始反擊。日軍軍官測定了炮擊清軍陣地的射程。雙方開始進行炮戰。奇怪的是,清軍“逐漸被驅趕出他們的戰地”,日本人開始進攻。日本兵前進時,有的被擊斃,有的受了傷。一個士兵一邊跑步一邊射擊,幾秒鍾後,搖搖晃晃著,顯然受了致命傷。他的同伴停下,攙扶他一會兒,但他還是倒下了,死在他的戰友身旁。
日本皇家炮兵團終於占領了清軍的第一陣地。緊接著,炮兵團旋即轉移,占領了更北麵的第三陣地。與此同時,日軍騎兵團也向退至北倉的清軍展開襲擊,並繳獲了8門大炮。
兵敗如山倒。清軍陣地一個個失陷,主力部隊開始撤退,留下部分兵力掩護。幾挺機槍封鎖著日軍前進的道路,其中的一挺瞄準著日軍穿過的架在小溪上的一座小橋。最初衝上小橋的日本士兵在彈雨中或傷或死,無一幸免。但日軍從橋下穿了過去,占領了清軍的指揮所。
忽然,眼前的景象讓占領軍的眼睛一亮:
這真是一個風景美麗的營地。那裏有幾個巨大的圓錐形的白色帳篷,像畫上的一樣漂亮,上麵插著幾麵戰旗。3門大炮靜靜地矗立在那裏,好像是畫麵上的點綴。
那兒有幾口大鍋,滿鍋煮好的米飯。大碗裏盛著各種各樣的菜。種種跡象顯示,這是一次被中斷的進餐場麵。
許多士兵的屍體躺在地上,大多都是被擊中了膝部。戰壕裏有數千發毛瑟槍子彈及許多箱未用過的彈藥。還有一些小杯、刀劍和士兵丟棄的衣物。但顯然有一枚日軍的炮彈正落在那裏的士兵中間,將一人炸得肢體分家,其慘狀令人生畏。
北倉戰鬥被稱為清軍堵截侵略軍的“打得最激烈的一次戰鬥”,持續了8個小時。全部戰事由日軍單獨完成。日軍有1名軍官和41名士兵死亡,8人下落不明,12名軍官和43名士兵受傷。清軍傷亡人數沒有統計。
中午時分,一名騎兵飛馬而至,向日軍指揮官福島將軍報告:發現中國部隊正在前方,有6門大炮,12麵戰旗,估計有6000兵力,正向楊村撤退。
即使在晚清時期,楊村也算得是商業重鎮。它距離天津城區有30公裏,鐵路線在那裏跨過海河。但現在,鐵路已被破壞,隻有一些火車的鍋爐和車輪,仍然挺立在河堤上。所有木結構的鐵路設施都被義和團燒毀,而黃銅、螺母和螺釘等被認為值錢的東西全被拿走。
北倉戰役後,提督宋慶率領著6000清軍主力,護衛著總督裕祿,退守楊村。村鎮是天然屏障,在這裏繼續堵截侵略軍,是正確的戰略。
但這次堵截戰很難稱得上是什麼真正的戰鬥。
在聯軍方麵,戰鬥幾乎由美軍獨立承擔。當時,正是6日上午11點,美軍接到了進攻命令。一個上午的長途行軍,累得美軍士兵疲憊不堪,饑渴難耐,許多人癱倒在地,精神幾近狂亂或完全崩潰。行軍中路過幾處水井,但美軍將軍下過嚴厲的命令:不許任何人喝水!享受慣了的美國人因忍受酷熱、塵沙和焦灼的陽光而痛苦萬狀。一名士兵唇焦口爆,身體可怕地扭曲著,已成了一個胡言亂語的癲狂者。他艱難地作著手勢,讓同伴開槍打死他,因為他再也無法忍受這般痛苦了。
就在這時,戰鬥打響了。
清軍在聯軍必經的楊村地區設置了4道戰壕:公路和河岸各一道,平原地帶兩道。地形對清軍有利,相對於隻有2000多人的美軍,兵力也占有絕對優勢。然而,戰鬥僅僅經過了3個多小時,清軍便再次撤退。這似乎同總督裕祿的死有關。在戰鬥中,他自殺了。
裕祿為什麼要自殺,始終是個曆史之謎。在直隸總督任上,他一直堅定不移地執行著朝廷的方針政策,他是一個忠臣。
是因為虛報戰功而害怕追究嗎?我們已經知道,朝廷所以敢於下達《宣戰諭》,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由於裕祿把大沽口的失守上報為大獲全勝,於是堅定了朝廷向西方宣戰的決心。而且,在戰爭進行中,為了討賞,他屢屢虛報戰事,就在不久前,他還向朝廷奏上一條戰績:“在天津捉得駱駝4隻,殺死洋人多名。”要在平常,一個朝廷的忠臣為謀表揚而虛報功勞,可能不過使當權者一笑了之。要是在戰爭中勝利了,他虛報的戰績可能會被當做真實的戰績。但要是在戰爭中失敗了,呃,那可不得了,他準定是隻“替罪羊”。
可能一直在退到楊村之前,他還抱有僥幸勝利的希望,雖然那希望很是渺茫。但現在,他看出來了:勝利,那不過是他自欺欺人的畫餅。
這位大清朝的總督,從來沒有經曆過任何戰鬥。而最近半個多月來,他的耳邊無時不響著炮聲。戰爭嚇破了他的膽。將被朝廷追究失守之罪責的恐懼,更像一柄無時不高懸在頭頂的利劍,使他感到隨時會砍斷他的頭。越是接近北京,他感到那把劍離他的脖子越近。有好幾次,在夢中,他的腦袋“哢嚓”一下掉了。於是――他身邊的人後來回憶――即使在白天,總督也好像一個夢遊人,“他真的嚇破了膽”!
在楊村,麵對著美軍的進攻,清軍又是一觸即潰。軍隊被轟散了。他忽然發現,半個月來沒有一刻離開他身邊的宋慶提督,眼下不知到哪裏去了。四周都是炮火硝煙。
有一個士兵肯定地說,這時,他看到了總督裕祿:就在田野裏,一個下屬拖住他的衣襟,而他神色淒涼,若有所思。“我看到,總督是被退兵的浪潮推到那裏的,他閉著眼,獨自一個人向著一間茅屋走去。”
後來證實了。不錯,那人正是總督裕祿,夢遊中的總督,他還想著逃跑。但他逃進的那間茅屋成了他命定的歸宿地:那是一間棺材店!
是的,除了一口棺材,茅屋裏什麼都沒有。裕祿驚呆了。命運呀!上天把我的命運已經安排好了。還跑什麼?再跑,也不會有比這更好的命運啦!於是,他躺進棺材,拔出佩劍,朝自己的胸膛刺下去。
楊村戰役於下午兩點半結束。美軍21人死亡,54人負傷。清軍死傷人數仍然不詳。
雖然早早地躺進了棺材裏,沒有任何人給總督裕祿舉行葬禮。但美軍為陣亡者舉行的葬禮卻很感人:以軍樂隊為先導(在進軍北京的聯軍中隻有美軍有軍樂隊),將遺體帶到一大片墓地。先奏起令人傷感的哀樂,然後將遺體一個挨一個地安放好。戰爭結束後,這些遺體將用公費運回美國再次安葬。
此時,提督宋慶率領著清軍殘部,已經退守蔡村。他已經全無戰意。但就在這時,一支由李秉衡率領的義和團部隊,正從北京朝蔡村方向飛馳而來。
李秉衡是7月22日到達北京的。
此前,7月14日,西方聯軍攻占了天津,並以進軍北京相威脅,但遲遲未曾進軍。17日,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東南13省督撫,再次上奏朝廷,敦促當局鎮壓義和團,保護外國人,以避免國破的命運。上諭“從之”。當天,慈禧下令“停攻使館。”總理事務衙門(外交部)請外國使節及其家屬為了安全遷進該署,以便安排他們回國。李鴻章奉命“通知各該國政府,說他們駐北京的代表都平安無事”。在這短暫的緩和時期(7月14-26日),總理衙門向使館送去了生活供應品。和談的曙光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