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製皇權的高度集中使皇權無處不在而言路堵塞。從中央到地方的大小政務皆決策於皇帝一人,能向皇帝上言的,一省之內隻有總督、巡撫、將軍、都統等數人,“京師百寮千萬……而惟九卿、台諫上達”,造成“君與臣隔絕,官與民隔絕,大臣與小臣又相隔絕,如浮屠百級,級級難通,廣廈千間,重重並隔”的局麵。即使在統治集團內部,大小臣僚也不能充分發表意見,與皇帝商辦政務。皇帝個人意誌和情感受不到絲毫約束,動輒釀成全國的災禍,社會一片黑暗。
清朝承襲明朝的製度,不同的是清朝是由滿族貴族掌握政權。它為保持滿族貴族的統治地位而采取了兩大措施。其一是官職的複職製。中央軍機大臣、大學士到各個部都是一職二員。如各部尚書二人,滿漢各一,侍郎四人,滿漢各二,甚至像軍機章京(辦理文書的人)這樣的辦事人員也是滿漢對等;同時規定,同職的滿族官員的官品、職權高於漢人。其二是八旗旗人世代為兵,由國家供給俸祿,並擁有固定的旗田。結果,旗人成為不事生產而由國家豢養的特權階層。清朝前期八旗兵還能射箭習武、建立武功,到了後期,八旗子弟成為一批既不習武、又不生產的紈絝子弟,蛻變為附著在國家肌體上的寄生蟲。由此看來,清王朝是君主專製的政權,而且具有民族壓迫性質的政權,其統治更為野蠻、專製。
極度專權的封建君主製導致了官僚政治的腐敗。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到近代的前夕,即清朝的嘉慶、道光年間,已經險象橫生。政治上黑暗腐朽,整個官僚機器失靈,各級官吏昏庸無能,他們隻知道做官的訣竅,即“但多磕頭,少說話耳”,全不顧民生的艱難。整個統治階級,從皇帝、大臣、各級官吏以至土豪劣紳都窮奢極欲、貪汙成風。乾隆的權臣和)到嘉慶初年抄家時,其家產竟值8億兩銀,相當於清政府10年的國庫收入。嘉慶時,因貪汙被斬的湖南藩司鄭源王壽,在衙署安插有家屬400多人之外,又養兩個戲班“爭奇鬥巧,晝夜不息”。道光時的閩浙總督顏伯燾罷官回鄉,隨從夫役之多,簡直如同一支軍隊,路過漳州時有人看到,10天之內,每天有六七百名杠夫抬著細軟物件過境。道光時一個陝西的糧道官員,一年之內就搜刮到民脂民膏三四十萬兩銀。當時,不僅大官僚家婢奴成群,就是州縣地方官,也是“多置僮仆以逞豪華……一署之內,幾至百人”。
極端專權君主製和官僚政治的上層建築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權臣顯貴不以貪汙、納賄為滿,還大肆兼並土地,占田“有以萬計者,有以千計者”,有“分列數縣版圖”者。“大抵豪家巨族,田連阡陌,盈千累萬。”長沙縣地主李象在1812年收租不過“六百餘石”,後來做了官,便廣置田產,1840年“即達萬餘石田。”激烈的土地兼並使大量農民貧困破產,淪為佃農。嘉慶時農民已是“其得以暖不號寒、豐不啼饑,而可以卒歲者,十室之中無二之焉”。社會經濟麵臨崩潰的危機。
清朝滿族貴族的封建政權為壓迫漢族知識分子的反抗,極力推行文化專製政策。經過康熙、乾隆長達120多年的文字獄之後,人們的思想被禁錮,“隻能奉行,不許言議。”清王朝又用編纂古籍、科舉八股手段把知識分子束縛在考據帖括、經文理學的圈子裏,學術思想界一片沉寂。
總之,在極端君主專製政權統治下的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到戊戌變法前夕,已經呈現出衰敗的景象,社會危機四伏,動蕩不安,“一切都爛透了,動搖了,眼看就要坍塌了,簡直沒有一線好轉的希望。”
第二節 王朝中樞已失衡,帝後不和藏危機
慈禧太後這位女強人利用皇位交替的“皇權”空缺,牢牢控製住了王朝的中樞,建立起自己的洋務班底。
慈禧太後把最後的決定權帶入了幕後,而光緒帝幾乎是光著身子站在了前台。
這時戊戌維新的開場鑼一響,大幕就要拉開了。這戲該怎麼演?
“辛酉政變”成功,奕訁斤獨攬朝政以後,便放手推行他的洋務運動。
李鴻章從一個懷才不遇的儒生,一個手中無兵無權的幕僚,最終擠進了清王朝統治集團的核心。
1869年奕訁斤對慈禧進行了一次小小的報複,這就是著名的安德海事件。
慈禧索性撕破麵皮,大鬧一場。
光緒回頭一看,見慈禧努嘴,暗示他應選排在首位的桂祥的女兒。
慈禧的洋務班底
古老中國的傳統政治藝術就是“製衡。”穩坐晚清政壇頭把交椅達數十年之久的慈禧太後便深得這門絕技,是位搞“平衡”的高手。戊戌變法前的洋務運動時期,這位女強人利用皇位交替的“皇權”空缺,牢牢控製住了王朝的中樞,建立起自己的洋務班底。雖然也有一些爭權奪利和人事變動,但總的來說政局穩定,形成所謂“同治中興”的虛假繁榮。但嗜權如命的西太後卻不幸生而為女人,在這男權至上的中國,幾乎是一個先天性的缺陷。在19世紀90年代開始的多事之秋,隨著光緒的成人,西太後不得不從前台退到幕後,而甲午戰敗又給洋務主將李鴻章以致命打擊。洋務時期的王朝中樞解體了,新的權力中心卻沒有建立起來。慈禧太後把最後的決定權帶入了幕後,而光緒帝幾乎是光著身子站在了前台。這時戊戌維新的開場鑼一響,大幕就要拉開了。這戲該怎麼演?
戊戌變法之前,清王朝推行洋務運動的領導班子,慈禧無疑是一個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