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搖搖欲墜紫禁城!萬國旗升天安門(16)(3 / 3)

雖然清政府看出俄國公使伊格那提耶夫和美國公使華若翰所謂調停、調處不過是乘機勒索,趁火打劫,甚至在給伊格那提耶夫的複照中表示:“天朝並無失信於英國和法國,又何必煩勞貴國替中國從中調處?”但是為了解眼下燃眉之急,不得不要這些中介人出麵調停。清朝政府官員對美國公使華若翰的印象好於俄國公使伊格那提耶夫,所以對華若翰的期望值較高。僧格林沁還給美國人送去了許多食物,加以籠絡。華若翰對此也心領神會,態度更加積極地表示願意出麵調處。隨後恒福照會華若翰,一方麵感謝他說合的好意,另一方麵請他轉告英、法兩國全權專使,北塘已經撤防,讓英、法兩國全權專使按照去年美國公使換約方式,從北塘登陸進京換約。華若翰聲稱英、法軍隊想先占領北塘,然後再抄襲大沽後路。對此,清政府沒有認真對待,僧格林沁估計英、法侵略者不會在北塘登陸,所以始終也不肯設防。

就這樣,英、法侵略者在8月1日水陸並進,占據了北塘。可清政府卻下令隻許迎敵,不能進攻。於是,清軍眼瞅著英、法侵略者1萬餘人攜帶炮車登陸,也不阻止。登陸後,他們便急忙修築道路,埋設地雷,安放大炮,加固壕牆。次日,侵略者們出動一隊人馬向唐兒沽(今天津市塘沽)方向而去,大肆騷擾。4日,美國公使華若翰照會直隸總督恒福,表示對調停一事無能為力。但是清政府怕美國公使對調停之事撒手不管,遂由恒福立即複照,一邊表白清政府的退讓留情,一邊再次請求華若翰把清政府希望收兵息事,以全和好的願望轉達給額爾金和葛羅。可華若翰隨後離開北塘,不再為調停奔忙。

8月5日,從駛入北塘河口而擱淺多時的一艘輪船上,走出兩名手執免戰白旗的侵略者,登岸後,即表示議和。6日恒福便照會額爾金,如果兩國有應議之事,他可以出麵商談,予以解決。另外,他還請額爾金和葛羅定一個時間以便雙方會晤。而僧格林沁同樣是把希望寄托在設法引導,使英、法兩國早日就撫上。他認為在目前情況下,如果英、法軍隊出村列隊,清朝官兵要置之不理,加意巡邏。假若英、法軍隊要抄襲大沽炮台後路,或直撲天津,萬不得已時可以撥兵抵禦,但是也不必殺傷俘虜太多,趕回村莊即可,以彰顯大清帝國的寬仁大德,使洋人知感知愧。可洋人偏不知感愧。就在僧格林沁於12日將這些期望與打算奏報給鹹豐皇帝的當天,這一點便得到印證。一是額爾金在給恒福的照會中,明確表示與清政府毫無和談的意思,因為卜魯斯3月份照會內提出的要求被清政府駁回,所以動用武力,就是要不可改變地實行所要求的各項內容。“而在你給我的照會中,並無中國必定完全履行條約的意思,我也不能停止軍事行動。”二是英國侵略者1萬餘人,分成兩路,一路攻新河,一路攻軍糧城,使僧格林沁的3000馬隊幾乎全軍覆沒,新河、軍糧城失陷。14日唐兒沽失守。大沽形勢危急。

就在英、法侵略者集結兵力,準備從海上和陸上向大沽發動進攻的時候,鹹豐皇帝卻命令僧格林沁可率領兵勇退守天津,同時還派遣欽差大臣西寧辦事大臣文俊和武備院卿恒祺前往北塘海口,伴隨英國、法國全權專使進入北京,辦理換約之事。16日,恒福分別照會額爾金和葛羅,通知對方鹹豐皇帝已派遣欽差大臣前來議事,並乞求他們停止軍事行動,結果被拒絕。額爾金直言不諱地說:“在通往天津的道路得到開放和中國政府承認各項要求的意圖得到充分保證之前,不可能停止戰端。”18日,文俊等人抵達天津後,軍機處即分別照會英、法兩國全權專使,表示完全答應《天津條約》,而今年3月照會中所提出的四項條件,等使節們到達北京後商辦。法國人在照複中說,一定要由能夠答應3月照會中所提各項要求的欽派全權大臣前來,才肯會晤,而英國人幹脆置之不理,仍在準備攻擊大沽炮台。21日,由直隸提督樂善鎮守的北炮台,在經過3個小時的抵抗後被攻陷,而僧格林沁在南炮台上豎起免戰白旗,率兵向天津撤退,把南炮台交給恒福。他走後恒福便將南炮台及其全部軍火送給了侵略者,並開始和巴夏禮會麵,想先議和而後論戰,勸阻侵略者別直撲天津。

然而英、法侵略者誌在必得,就在恒福由陸路退回天津的同時,他們由水路向天津進犯。本來已逃到天津的僧格林沁以避免侵略者生疑,方便天津議和為由,先把軍隊和武器裝備運出天津,自己於23日出逃,後逃到通州以南10裏的張家灣。同一天,恒福抵達天津,英、法侵略者的戰船到了土城,逼近天津。24日,英、法侵略者侵占天津,並且宣布:天津城置於英、法軍隊的軍事管製之下,文官可以留任,但是要由巴夏禮監督政務。這時,鹹豐皇帝急忙任命桂良、恒福為欽差大臣,並令桂良立即馳赴天津,與英、法侵略者議和。另著恒福照會英、法兩國全權專使,專為通知此事。桂良估計在31日才能趕到天津,特意於25日照會額爾金和葛羅,說明到津日期,表明英、法兩國3月照會中所提出的各項條件,均無不可商辦。30日,桂良到了楊村,接到恒福轉來的英、法兩國全權專使的照會,內稱對《天津條約》各款及3月照會中所提出的各項條件立刻準許,並即日將天津開埠通商,方可照會各軍退駐大沽及山東登州等處。須等到賠償銀兩全數交清,始可退出境界。而以上各節皆應先與定約,蓋印畫押,然後再入京換約。

8月31日,桂良抵達天津後,額爾金、葛羅等拒絕出麵會談,以巴夏禮等人為政府談判代表進行交涉。與桂良、恒祺等人辦理交涉的巴夏禮等人似乎比流氓成性的李泰國等人更加驕悍蠻橫。他們除了要求完全答應《天津條約》所有條款外,又提出新的條件:天津開埠通商;向英、法兩國賠款各800萬兩白銀;各帶侍衛1000人進京換約,另派數十人先期去北京觀察沿途及在北京的住處情況。法國政府談判代表還特別提出保護天主教、允許華工出口等條款。在外國政府談判代表的狂嗥麵前,桂良等人隻好惟命是聽,不敢推翻任何一款。9月2日,桂良等人在照會中表示,接受英國人、法國人提出的全部條款。英國人要求在9月7日將這次議定的條款畫押,然後由巴夏禮帶數十人先行進京。察看沿途及京中房屋情況。可是,鹹豐皇帝並不答應。他表示要想天津開埠通商,必須先把兵船馬隊全行退出海口,議定每年來津幾次,且不可建房蓋樓。賠償兵費,若以兩月為期,無論可否籌措,斷不能輕易允許。帶兵進京,則條約未定,斷不能允許。因為帶兵而來,一定是要中國接受某些苛刻條款,而惡例一開,就無法阻止陸續而來的外國軍隊,可外國軍隊進入北京,後果便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