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搖搖欲墜紫禁城!萬國旗升天安門(14)(3 / 3)

果不其然,7月3日,鹹豐皇帝發布上諭,“各國條約,經桂良等麵議定見,蓋用關防,豈尚有不準之理?茲據桂良等奏稱:各國欲以奉到朱批為信。所有該大臣等前奏俄、美兩國條約,並本日所奏英、法二國條約,朕均批依議二字,發交桂良、花沙納閱看。”他還要桂良、花沙納等人“將此旨宣示各國,照此辦理,從此長敦和好,永息兵端,共體朕懷柔遠人之至意”。英國全權大使額爾金等人對此尚覺滿意。於是,除美國公使列衛廉早已先期離津赴滬外,英國、法國、俄國等國使節在7月6日離開了天津。

各國使節和令人心煩的英法軍隊離開天津後,懸在鹹豐皇帝心頭的一塊石頭終於落了地。但是,中國在列強環伺的情況下,真的能永息兵端嗎?這可不是鹹豐皇帝個人的主觀願望就能決定得了的,更不是其懷柔遠人的傳統秘方所能奏效的。

第四節 天安門升起萬國旗!清政府賣國簽條約(二)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1858年7月中旬,英國全權大使額爾金、法國全權大使葛羅與先期到達上海的美國公使列衛廉會合。因為在《天津條約》簽訂時,各國使節便與清政府約定在上海舉行改訂稅則及通商章程會議,所以此刻除由於與海上貿易、稅則關係不大的俄國公使普提雅廷獨自返回本國以外,英、法、美三國使節在上海準備與清政府進一步協商辦理改訂稅則及通商章程事宜,擴大在《天津條約》中已經攫取的侵略權益。法國、美國使節將這次談判交給英國人具體負責,並且同意英國全權大使額爾金對草案新稅則的意見。為了進行這次談判,額爾金特意委派了威妥瑪等人代表他本人出席,同時讓因與清政府關係的特殊性質已不便正式參加談判代表團的李泰國列席會議。其實,稅則和章程都是李泰國一手炮製出來的。

在天津時,李泰國就曾點名道姓地要以江蘇巡撫趙德轍、蘇鬆太兵備道薛煥為這次談判的中方代表。到上海後,他又和兩江總督何桂清及薛煥等人串通一氣,逼迫清政府正式頒布命令加以委派。李泰國選擇這兩位清朝政府官員作為自己的談判對手,就是為了在替英國向中國敲詐勒索時更為便利。

何桂清等人以前曾經通過李泰國與英、法侵略者相勾結,尋求支持和幫助,以鎮壓太平天國起義軍。他們特別害怕違背洋人的意誌,也擔心因為改訂稅則和通商章程不能使洋人們滿意而影響相互關係,於是便竭力為趙德轍、薛煥等人吹噓,爭取鹹豐皇帝同意派遣趙、薛等人代表清政府前來上海參加談判。而鹹豐皇帝對於談判代表的人選問題另有考慮。因為他心裏有自己的打算,寄希望於在這次談判中,實行一勞永逸的辦法,以全免關稅作為廢除《天津條約》的交換條件。他認為外國人都是犬羊之性,好利貪財,丟給他們全免關稅的大好處或許就能夠把讓他這個大清王朝皇帝丟麵子的《天津條約》廢除。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鹹豐皇帝以曾經參與簽訂《天津條約》的桂良、花沙納以及明善、段承實、何桂清等人為主要的全權大臣,令王有齡、薛煥等參與談判,進行實際交涉。桂良等人知道任務艱巨,便在從北京到上海的途中,故意放慢行程,到處耽擱。

何桂清等人見鹹豐皇帝主意已定,估計無論如何也不會改派別人,於是便積極行動起來。薛煥、吳煦奉何桂清之命先和李泰國、威妥瑪擬好通商章程草案,等桂良等人到來,見生米煮成熟飯不愁不簽字。10月3日,桂良、花沙納、明善、段承實等人到達上海後,受到何桂清等人的迎候。身負皇上聖恩和艱巨使命的桂良與何桂清等人見麵後,自知毫無回天之力,何況津門受羞辱、遭逼迫的情景仍然曆曆在目,哪還有勇氣和膽量對洋人參與擬定的通商章程品頭論足,給予否定。結果隻有一個就是辜負鹹豐皇帝的期望。何桂清反對執行鹹豐皇帝以全免關稅作為廢約交換條件的諭旨,主要是懼怕談判破裂,得罪洋人,影響相互關係和減少鎮壓太平天國起義軍的軍費數量。

於是,桂良、花沙納、何桂清等聯名上奏鹹豐皇帝,一方麵要求必須保持課稅製度,以崇國體,收回利權,避免每年數百萬兩白銀輕於一擲,另一方麵表示即使完全免除出入口稅課,也不可能廢除《天津條約》。事實上,無論是對列強全免關稅,每年失去巨額稅收,還是按照《天津條約》規定的條款去執行,以求平安無事,都是飲鴆止渴的辦法。可是鹹豐皇帝一心想廢除公使駐京、長江通商、內地遊曆和賠繳軍費後始退還廣州等項條款,堅持他的所謂內定辦法。在這些條款中,鹹豐皇帝感到特別苦惱的就是公使駐京這一項。他認為這是對自己尊嚴的侮辱,還會在臣民麵前損害自己的威信,尤其是當此農民運動高漲的時候。向來隻有貢使才許入京,而這種訪問安排的用意是誇耀他的皇帝高於一切國家。這次與以往可不同。桂良等人深知鹹豐皇帝最怕外國人動用武力,怕洋鬼子將戰船開到天津,威脅他的統治地位,所以在奏折中便詳述外國人如何情詞傲慢,如何無禮已極,時時聲言北竄,同時表示擔心和憂慮,這群可惡的洋鬼子萬一再到天津來,大局很難料想。他們的用意很明顯,就是用外國人的蠻橫無禮來勸說、逼迫鹹豐皇帝收回所謂的內定辦法,萬萬不可改動與各國使節簽訂的條約。

桂良等人領教過洋人的厲害,對李泰國更是怕上三分,令人最放心不下的是,如果在這次談判中,一不小心惹翻了好事的洋鬼子,節外生枝,鬧出事來,就會吃不了也得兜著走。因此,桂良等人隻準備在談判中與洋人會商改訂稅則及通商章程事宜,不敢明確提出鹹豐皇帝要他們向洋人提出的要求。10月12日,在雙方舉行的第一次會議上,清朝政府談判代表用十分隱晦的語言,旁敲側擊的方式,試探性地提出修改公使駐京這一條款的問題,當即遭到拒絕。英國人態度強硬地表示:條約以外之事,均可商量,條約既定之款,萬不能動。清朝政府談判代表遂也不敢再吱聲了。

由於通商章程草案是李泰國等洋人參與擬定的,根本就用不著清朝政府談判代表費心、費口舌,發表太多的意見,在走過場式的討論中,需要他們做的隻是像個擺設一樣坐在一旁,殷勤禮貌而又謹慎小心地招待好英國人。談判在上海禦史園舉行。每次談判以前,常由一個差人事先關照英國人。當英國人來到時,清朝政府談判代表總是站在門口,不斷地喊“請,請”,恭候著英國人先進入會場。在談判過程中,隆重地以煙、茶及小食品等相款待。談判完畢後,又以品種繁多的佳肴美味和美酒來招待英國人,並強顏歡笑以競飲而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