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歲月滄桑天安門!天運人事盡其中(22)(3 / 3)

天安門廣場在庚子之年遭劫之後,滿目瘡痍,日漸衰敗。

傷心何可言與欠!

天安門廣場種植白丁香

封建軍閥和國民黨統治時期,天安門前雜草叢生,蒿萊遍地。雖也曾種植過白丁香、黃刺玫,但這是一個幌子。植樹種花,是為了縮小廣場麵積,阻止群眾的示威遊行。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封建統治,打破了北京城千百年來以帝王為中心的建設格局,破壞了封建等級製度。過去專供皇帝、官員、貴族行走的禁區,變成了市民大眾自由通過的大道;過去隻能由皇帝、貴族享用的園林盛景,變成了市民大眾憩息的公園……這是民國時期北京城市建設史上的顯著變化和重大進步。

天安門麵貌改變始於民國初年。由於清代皇城嚴重阻礙著內城交通,一般人穿行東西城,隻準從地安門以北和大清門以南繞道而行。這給人們帶來極大的不便,為此北洋政府於1913年,首先開辟了天安門前的東西大道,神武門與景山之間也允許市民通過,從而打通了紫禁城南北的東西兩條交通幹線。其後,又拆除了中華門內的東西千步廊及天安門前東西三座門兩側的宮牆,代之以磚牆,初步形成了一個小廣場。之後又先後開辟南池子、南河沿、南長街、灰廠、翠花胡同、寬街、廠橋、五龍亭等處的皇城便門。1923年決定陸續拆除皇城城牆。應該說,在民國初年,北洋政府,為北京城建設的發展,為市民大眾的出行憩息做了一些有益之事。但由於軍閥混亂,內部不和,始終沒有一個穩定的統一指揮者,致使總統數次更換,而每次總統更換,都給北京城帶來一定程度上的損失,他們或扒城牆,或在城牆上開豁口,或新開城門,並賜新的門匾,致使城牆變成了斷壁殘垣,市政建設開始停滯。

連年的軍閥混戰,給北京留下了滿目瘡痍,而日寇的鐵蹄的踏進,使北京再次遭受摧殘。僅就天安門地區而言,在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以後,更是暗無天日了。淒涼頹敗,窗格有一塊沒一塊。紅牆凋殘,半脫落了皮,門樓正麵還貼有“建設東亞新秩序”的狗皮膏藥。

頹廢的天安門從此以後雜草叢生,蒿萊遍地。金水河淤泥堵塞,水腐發臭,誰也不願走近它。

但天安門和人民是息息相關的,在天安門廣場上無數次燃燒起革命的火焰。1917年6月,張勳複辟失敗,人民在這裏慶祝共和勝利。1919年,作為我國曆史上劃時代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的“五四運動”的大旗,在天安門廣場上高高舉起!1926年2月,因軍閥吳佩孚專權稱霸,人民在天安門開會聲討吳佩孚。1931年,東北淪亡於日本帝國主義之後,天安門前又表露出人民抗日之情……1947年5月,在天安門廣場上,人民群眾舉行了反饑餓反內戰大遊行。此時的天安門廣場早已成為北京人民舉行愛國運動的地方。

封建軍閥和國民黨統治者,野蠻地鎮壓學生和人民的愛國運動。他們還施以詭計,在天安門前種植白丁香、黃刺玫,這種植樹美化廣場的假象,的確是一個幌子,他們栽花種樹的目的,就是為了縮小廣場的麵積,阻止群眾的示威遊行活動。

但曆史的車輪並不會因此而停滯,人民群眾的愛國激情也並沒有因此而冷卻,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與軍閥、與日寇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最終迎來了新世紀的曙光。

1949年2月3日,解放軍舉行盛大莊嚴的入城式。北平市民、學生、工人傾城而出,夾道歡迎,歡慶古都北平的新生。同年秋,北平改名北京,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步入曆史的新階段。

(摘自《天安門曆史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