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正陽門東南、永定門內側的天壇,是明、清皇帝祭天的地方。祭天典禮在我國由來已久。因為皇帝自命為天子,受命於天,所以每年必須定出時間向天彙報及祈求“風調雨順,穀物豐收”。祭天典禮被列為大祀之首,天壇宮壇基,朝南成圓形,以象征天。由丹陛橋往北是祈年殿,往南是皇穹宇和圜丘;南麵建築物的圍牆是方的,北麵的是半圓形的,象征“天圓地方”。皇穹宇是存放“昊天上帝”牌位的地方。每逢祭天,牌位移到圜丘壇,祭祀時以日、月、星辰、雲、雨、風、雷諸神從祭,皇帝的祖宗配祭。有時遇上大旱,圜丘壇還舉行求雨的祭祀。
位於安定門外偏東的地壇,又名方澤壇,是明、清皇帝每年夏至祭地的地方。由漢白玉築的兩層方壇,每層高2米即6尺,正如九代表天,六是代表地的數目。
位於天安門西的社稷壇是明、清皇帝祭祀社神和稷神的地方。壇是白玉砌成的三層方台,象征“地方”之說。壇上鋪五種顏色的泥土:中黃、東青、南紅、西白、北黑,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含義,並象征金、木、水、火、土是萬物之本。祈社神和稷神,原是古代祭神儀式之一,隻為祈禱豐年,後來的封建帝王自許為“受命於天”,就把“社稷”說成是國家的象征了,每年春秋仲月上戌日清晨,必須祭祀。
位於天安門東的太廟是供奉明清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每逢登基、大婚、凱旋、獻俘等大典,皇帝都要出午門到這裏祭祀祖先。有特功的大臣可以配享太廟,這是封建人臣官員的最高榮耀。雍正帝臨終前遺囑鄂爾泰、張廷玉兩臣死後可以配享太廟,然而後來乾隆帝卻取消了張廷玉的這一特權。紫禁城內乾清門廣場東側景運門之東,還有一處按清製修建的奉先殿,殿內安奉已故皇帝皇後的牌位。凡遇先帝、先後聖誕、忌辰,及元宵、清明、中元、霜降、歲除等日,立春、端陽、重陽等節,於奉先殿後殿行禮;每月初一、十五,每年元旦、冬至、萬壽節,以及每逢大的慶典之前,都要在前殿舉行大祭。凡皇帝秋狩親射的鹿獐等獵物,必由驛傳迅送京城皇宮,首先奉獻於奉先殿,告慰先帝先後。
朝陽門外東北方的日壇,原名朝日壇,是明清皇帝祭祀太陽神的地方。
阜城門外的月壇,原名夕月壇,是明清皇帝祭祀月神的地方。
前門外天橋西南,與天壇相對的先農壇,又名山川壇,是皇帝祭祀農神的地方。清代定製,每逢仲春亥日,皇帝要來這裏親自扶犁耕地,做做樣子,就算是皇帝親耕了。然後,坐在觀耕台上觀“庶人終畝”。這就是自西周以來以農為本思想的“耕%田”儀式,相當隆重。
先農壇內牆外東南麵的天神壇,又名神壇,是皇帝祭祀風雲雷雨的地方。
天神壇西麵的地壇是皇帝祀山嶽海瀆的地方。壇南麵有五個青白石龕,其中三個刻山勢,以祀五嶽、五鎮、五山;兩個刻水紋,分祀四海四瀆。龕下四周鑿池,舉行祭禮時才放水。壇東麵兩個石龕,上刻山川,用以祀京畿的名山大川;西麵兩個石龕,也刻有山川,則是祭天下名山大川的。
封建帝王,貴為天子,雖則驕橫跋扈,不可一世,有時卻也感到信心不足,力量不夠。他們將朝代的傾覆、意外的災變,歸之於天的不悅,地的不靈,祖先的不憫與懲罰,從傳統的“天人合一”、地靈人傑、天地人和觀念中,認為天、地、自然、祖先都是有意誌的,不可得罪。於是他們以隆重的儀式對天地、自然、祖先頂禮膜拜,一方麵求得心理上的安慰,另一方麵彰示天下,便於鞏固統治地位。
四門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