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歲月滄桑天安門!天運人事盡其中(15)(3 / 3)

明代同元朝一樣,在紫禁城外又建有皇城。皇城北門為地安門,東為東安門,西為西安門,南麵正門為承天門。皇城周長十八裏,牆高一丈八尺。紅牆黃瓦蓋頂,十分壯觀。明初拓展南城,紫禁城、皇城和大城的南牆依次南移,遂使彼此的空間大為擴大,承天門前形成了一個規模宏大而又完整的“T”字形宮廷廣場。沿廣場的東、南、西三麵築有宮牆,把“T”形廣場完全封閉起來。廣場東西兩翼以及南端凸出的一麵,各開一門,東為長安左門,西為長安右門,正南為大明門(清改為大清門)。自大明門內沿東西宮牆的內側建有千步廊,到北端又沿宮牆分別轉向東西,中間襯出平砥如矢的中心禦道,使皇城顯得更加寬闊莊重。從端門到大明門,包括宮廷廣場在內,形成了紫禁城的“外圍子”。

明朝在集中力量營建宮城和皇城的同時,對大城也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造,把圍繞大城的四麵城牆進行加固。元大都的城牆原為土夯築的土牆,這時一律改用城磚包砌,城門洞改為磚砌筒殼。1436年(正統元年)開始修建九門城樓,四年完工。包括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朝陽門、阜成門等。在修建城樓的同時,連城門外麵跨護城河上的木橋,也一律改建石橋。這就是舊日所說的北京內城。此後又經過100多年,由於蒙古騎兵多次南下,甚至迫近北京城郊進行擾掠,威脅北京的安全。世宗、嘉靖年間修築了外部城,以加強北京的防衛,這就是舊日所說的北京外城。原計劃環繞北京內城四麵一律加築外垣,後因財力不濟,隻將環抱南郊的城牆修建成功。外城的修築,使北京城在平麵上構成了特有的凸字形輪廓。外城南麵有三門,正中為永定門,東為左安門,西為右安門。東西兩麵各一門,東曰廣渠門,西曰廣寧門(即廣安門),東北和西北兩隅還各有一門,分別叫東便門和西便門。這七個城門的名稱,也一直保留到今天。

此外,還在南郊興建了規模宏大的天壇和山川壇(後改先農壇),其後又在東郊、西郊和北郊,分別興建了日壇、月壇和地壇。

以上就是北京城的基本的平麵格局。大略的說,凸字形的北京,北半是內城、南半是外城,故宮為內城核心,也是全局布局重心,全城就是圍繞這中心而部署的。同時,一根長達8千米的南北中軸線穿過了全城。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中軸線的特征便是北京城的城市格式。前後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空間的分配都是以這中軸為依據的。氣魄之雄偉就在這個南北引伸、一貫到底的規模。我們可以從外城最南的永定門說起,從這南端正門北行,在中軸線左右是天壇和先農壇兩個約略對稱的建築群;經過長長一條市樓對列的大街,到達珠市口的十字街口之後,才麵向著內城第一重點――雄偉的正陽門樓。過了此點,從正陽門樓到中華門,由中華門到天安門,一起一伏,一伏又一起,這中間千步廊禦路的長度和天安門麵前的寬度,是最大膽的空間處理,襯托著建築重點的安排。這個當時曾經為封建帝王據為己有的禁地,今天已回到了人民的手裏,成為舉世聞名的天安門廣場。由天安門起,是一係列輕重不一的宮門和廣庭,金色照耀的琉璃瓦頂,一層又一層的起伏峋峙,一直引導到太和殿頂,便達到中線前半的極點,然後向北,重點逐漸削退,以神武門為尾聲。再往北,又有“奇峰突起”的景山做宮城背後的襯托。景山中峰上的亭子正在南北的中心點上。由此向北是一波又一波的遠距離重點的呼應。由地安門到鼓樓、鍾樓,高大的建築物都繼續在中軸線上。但到了鍾樓,中軸線便有計劃地,也恰到好處地結束了。中線不再向北到達牆根,而將重點平穩地分配給左右分立的兩個北麵城樓――安定門和德勝門。“中軸線”原來為建築地理位置觀念,象征著華夏居天下之中,四方翼服,而在北京城的建築上則突出了王權居中,強調重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