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中(蘇)俄改革之比較(2 / 3)

第一,不受監控的輿論抹殺社會主義70年的曆史成就,使黨被描繪成一無是處;

第二,刪去憲法第六條,承認了多黨製,就否定了黨的領導地位;第三,通過“一切權力歸蘇維埃”,確立總統製,削弱了黨原有的權力;

第四,淡化了民主集中製,造成黨內派別林立,組織渙散;

第五,黨的聯邦化,各加盟共和國黨的中央自主權大了,其領導人不怎麼在乎蘇共中央了,國家的統一一下子失去了保障,解體難以避免了。

上述這五點,隻是在說明蘇聯是怎樣解體的,而絕不是說,蘇聯那種一黨高度集權的體製;長期以來輿論一律,容不得一點不同聲音的體製;蘇維埃名為立法機關,實為“橡皮圖章”的體製;名為民主集中製,實為極端集中製的組織製度;那種名為聯邦製,實為單一製的國家結構不該改革。問題是怎麼改,難度自然是很大的。因為黨的體製太僵化、太老化,積重難返了。

政府又是怎麼不行的呢?機構精簡太快,職能不斷改變,官員撤換頻繁。1986年蘇聯有82個部委,1989年5月是57個部委,後來留下了28個部委。

當時就形成了黨不能管,政府不敢管,蘇維埃又無力管的局麵。1990年蘇聯糧食估產為3億噸,最後實產1.8億噸。豐產不豐收,因為社會經濟工作無人好好組織和管理。

有人把戈爾巴喬夫靠搞大民主來清除“官僚階層”同中國“文革”中靠自下而上發動群眾“揭發陰暗麵”,“踢開黨委鬧革命”相比,謂之為“半文化大革命”。但中國能夠由亂到治靠的是三個條件,一是靠毛澤東的無與倫比的威望,“最高指示”傳達不過夜,“執行不走樣”;二是靠周恩來這樣的忍辱負重的政府領導人苦苦支撐和運轉國民經濟;三是有鄧小平這樣的一批具有豐富的政治經驗、高超的治國理政才幹的老革命家危難受命、撥亂反正,使黨和國家的命運轉危為安。這三條蘇聯哪一條也沒有。

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在失去兩個東西的同時,召喚出兩個東西:一是一個反對蘇共的民主派;二是不可遏製的民族分立浪潮。這兩個東西一出來,整個局勢不可收拾,政治失控,經濟失控,社會思想失控。黨的喪權,國家的瓦解就不可避免了。

3、蘇聯的體製、政治思想狀況等畢竟有別於中國。

第一,蘇聯式的一黨製十分僵硬,毛澤東是不讚成他們那種一黨製的。中國也是共產黨一黨執政,但還有其他幾個民主黨派來參政,還有各級的人民政協。中國政治體製比蘇聯有彈性,遇到大的政治壓力便於因應。

第二,蘇聯受西方文化影響更大。除自由主義思潮影響外,曆史上如民主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影響都比在中國影響更大。前麵講的“8·19”戒嚴的情況;1993年10月事件才過三五個月,葉利欽的政敵首領魯茨科伊、哈斯布拉托夫就被釋放了,這些我們中國人很難理解。

第三,蘇共曆史錯誤比中共更重。傷人太多,長期以來又不善於像中共這樣做深人細致的平反、甄別工作、政治思想工作,來化解和鈍化矛盾。社會矛盾蓄之既久,其發必速。

第四,幹部隊伍情況:比較正統的老布爾什維克,包括二戰時的老紅軍戰士此時均已老了,缺乏政治活力;此時占據蘇聯政治舞台中心地位的,像戈爾巴喬夫、葉利欽這些人,許多都是斯大林去世後不久,蘇聯處於“解凍”時期的大學生。1991年,戈、葉都是60歲。這裏順便提一句,東歐劇變時,像卡達爾、昂納克、日夫科夫、胡薩克、齊奧塞斯庫等都是在70歲上下的老人。鐵托、霍查則在劇變前就過世了。社會的變遷,同政治家的換代不是沒有關係的。

第五,領導人戈爾巴喬夫不足以完成蘇聯體製轉型的曆史重任。他實際經驗欠缺,難以駕馭大局。他的個人品格上也有作為最高領導人的不應有的缺陷和弱點,如優柔寡斷、無遠見、愛動搖,有時則氣量狹小,不能容人。

(二)俄羅斯的經濟改革為何導致全麵的經濟危機,而我國則出現了經濟的高速發展?

我還不能全麵講清楚這個問題,隻想主要從市場經濟模式的選擇和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方式來講。

1、俄中選擇的模式、方式均不同。

俄羅斯開始選擇的是自由市場經濟模式,選擇的改革方式是激進的休克療法。休克療法的內容是一次性的大範圍的放開物價;緊縮銀根,實行嚴厲的財政政策;大規模的私有化。

中國選擇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類似社會市場經濟模式;方式則是漸進性的。

不同模式的區別主要有所有製結構、國家對經濟幹預的程度和方式以及社會保障政策三個方麵。

選擇什麼模式和方式,要從國情出發。上述三個方麵均屬重要的國情。那麼,俄羅斯這三個方麵原來的基礎是什麼?為什麼選擇自由市場經濟模式和激進的方式結果不好?

第一,蘇聯國有製水平極高,在工業部門差不多是百分之百。

第二,蘇聯計劃經濟搞了七十幾年,計劃的覆蓋麵極髙,幾乎是無所不包的。這種指令性的計劃經濟壟斷程度很高。由於決策權的高度集中,企業的任務就是完成上級下達的計劃,獨立經營的能力很弱,人們的市場經濟意識也很淡薄,要求它一下子就達到經濟自由化能不亂套嗎?

第三,蘇聯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保障程度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老百姓長期享受著各種各樣的補貼,要求急速的實行市場自由化,一下子把他們推向自由化的市場自謀生路,他們從經濟上、精神上都難以承受。

第四,蘇聯經濟基本上是封閉半封閉型的經濟,對外經貿往來主要是在經互會國家範圍內進行。蘇東劇變後,經互會不存在了,蘇聯一分為15個獨立國家,原來的生產專業化分工體係和協作關係遭到破壞,經濟關係全亂了。俄羅斯不僅要建立國內的市場經濟體係,還要同國外確立新的經貿關係,沒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怎麼行呢?

中國改革采取的是另一種模式和方式、道路。

我國采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類似社會市場經濟模式。這是從中國的國情出發的:

中國國大、地大、人口太多,承受不了不穩定的影響,首先受不了的當然是勞動大眾,所以要一步一步來;

我國改革時經濟水平很低,1978年人均GNP才230美元,工業化、社會化程度不高,第二、第三產業不發達,改革如出現波折,人民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