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需進一步看到,久加諾夫成為俄人民愛國力量聯盟(該組織的成員現包括約150個政黨、組織和社會運動)支持的統一候選人,很能說明左翼的統一和團結,組織上強而有力。在這一點上,它具有對民主派的明顯優勢。
俄共之取得重大成就,最突出的原因有兩點:一是確立積極參加議會和總統選舉的策略,不采取消極抵製的方針,否則,上述成就無從談起;二是正確的統戰政策,使之成為黨派林立的俄羅斯社會中一大派的核心。
一般說來,在社會轉型過程中,時間對俄共是不利的。此次選舉是俄共上台主政的最好時機,但從俄國當前的實際情況看,現在作出這是俄共上台的最後一次機會的結論還為時尚早。此次大選是一次重要的選擇,但這種選擇不是一勞永逸的,不是最後的一次,不像西方媒體所言。
獲得大選的葉利欽不可能是輕鬆的。他麵臨要解決的政治經濟任務是艱難和繁重的。
葉利欽已經到了力不從心的地步。他的健康狀況直接關係到俄國政局平穩與否。如果葉尚能一般應付、哪怕是勉強應付日常政務,則俄國還可能在政派紛爭不斷當中維持大局穩定;否則,爭奪“接班人”的鬥爭難免是一場十分複雜和劇烈的鬥爭。俄國現在政治秩序和法製建設情況,都難以保證這個鬥爭一定能在民主和法製的軌道上正常進行。這個鬥爭現在實際上已經在切爾諾梅爾金和列別德之間開始了。
組閣過程將集中反映權力鬥爭,但目前看來,也許能較順利進行。總理人選似無爭議。葉利欽不反對某些政黨的代表人物入閣,但他們不能作為政黨的代表入閣。從表麵上看,這是強調政府應該是超黨派的;但實質上是要求其他黨派參加政府者必須抹掉黨派色彩,而塗上以葉利欽為代表的民主派的政治色彩。這是葉利欽高明的一招,從政治學上講也是難以非議的。組閣的過程,將牽動著各派政治勢力之間的鬥爭,還牽動著各派內部、特別是左派內部的鬥爭。俄共內部原來已有所表露的既得權位者與在野者之間的矛盾和分歧也許因此而表麵化和深化。
大選後的俄羅斯還麵臨著處理中央與地方的權力關係、總統大權獨攬下的總統辦公廳、政府、議會的三個權力機構的關係問題。但從俄國政治大局看,經過此次大選,涉及到綱領、製度、方向以及道路意義上的鬥爭已經更加明朗地集中到民主派和共產黨兩大政派的鬥爭上。當然,就此得出結論說俄國已形成兩黨製,也似乎為時尚早。形成上述兩大派,不說明俄國人愛走極端。在俄國,兩個極端的派別一:極左和極右翼目前已沒有多大的市場。這幾年來,兩大派不是各自走向極端,它們的距離在縮短,在接近,如同人民愛國力量聯盟最近的決議所指出的,它的綱領性文件中的主要思想和條款實際上已成為包括政權黨在內的參加總統選舉運動的所有主體的政治宣言的主要組成部分”。
比起政治形勢來,俄國的經濟形勢是更加嚴峻的。如果葉要兌現競選期間所作的種種經濟承諾,必然增大財政赤字,誘發新的大幅度的通貨膨脹,從而也難以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附加政治經濟條件的102億美元的貸款。至於葉能否在其連任期間使俄國經濟走出困境,出現複蘇、回升,也難斷定。經濟轉型、經濟發展自有其規律,它常常是不聽政治權力的指揮而我行我素的。自從1991年6月就任俄總統以來,葉利欽險渡三次政治危機(1991年“8·19”事件、1993年春秋和這次大選),創造了令世人瞠目的政治“奇跡”,他能否在本世紀末使俄羅斯出現經濟“奇跡”呢?顯然是不大可能的。
(作於1996年7月中旬)
原載《國際政治簡訊》第8期(199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