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 向市場經濟過渡中的俄羅斯政局(3 / 3)

1993年3月,雙方鬥爭白熱化,葉發布“特別治理”的總統令,議會則決定彈劾總統,雙方均以“違憲”指責對方。後來還是以妥協結束了又一輪的爭鬥。部分代表放棄了彈劾總統的打算,葉則在人代會承認自己違憲,承認政府在經濟改革中的錯誤。

4月25日全民公決以後,葉利用有利時機,堅決地繞過人代會召開製憲會議,同時又表示在製憲問題上可以妥協,同意討論其他的憲法草案,吸收了議會憲法草案中的一些條文。

為什麼會出現多次妥協?這主要是因為:

第一,對立的雙方沒有一方有足夠的力量把對方搞垮。

第二,雙方在俄國發展道路、建立什麼社會製度問題上雖有明顯的分歧,但也存在某些共同點,如反對舊的政治經濟體製,建立市場經濟、打破原來的經濟結構,實行私有化,實行多黨製等。

第三,“公開的”、“和平的”政治鬥爭方式(議會鬥爭、全民公決等)逐漸成為俄國社會主要的鬥爭方式,但靠這種鬥爭方式自然很難一下子摧垮對方。而武力解決問題又要冒很大的政治風險。目前看來軍心、民心並不讚成武力解決問題。這樣,隻要存在政治解決的可能,誰也不會輕易走武力解決這步險棋。

第四,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聯邦的民族矛盾繼續發展,存在著第二次解體的危險。如中央政權機關中忙於權力鬥爭,這種危險就可能成為現實。左中右各派政治勢力均不願看到這種危險情景。

第五,俄國老百姓多數人厭倦政治鬥爭,希望政局穩定,搞好經濟;地方也希望中央政府機關內部兩派妥協,如今年製憲會議前夕,各自治共和國首腦就曾分別會見葉、哈,謀求雙方的妥協’說明妥協是民心所向。這是政治家不能不考慮的。

但所有這些妥協都是政治熱戰中的休戰。穩定隻是相對的、暫時的。目前尚不能否定再次出現妥協的可能,但鬥爭將繼續下去,且會比前更劇烈。俄國隨時會出現兩派以某種方式最後攤牌、決戰的局麵。這是因為:

第一,俄國隻有擺脫當前社會經濟危機,才能達到社會政治新的平衡和新的穩定。目前經濟危機雖有緩解的跡象,但據一般估計,俄國的經濟衰退沒有三兩年時間到不了穀底。隻有到了這時候才有擺脫危機的希望。

第二,必須形成一個強大的政黨或政黨聯盟,一個強有力的較穩定的權力中心,結束“雙重政權”的局麵,才有新的穩定的可能。目前這個中心尚未出現。它必須在各政派的反複較量、分化改組中才能形成。

第三,雙方經過這一年多的爭鬥,矛盾更加深刻尖銳,裂縫難以彌合。哈斯布拉托夫、魯茨科伊、議會反對派在均勢被打破的情況下,反而加強攻勢,葉利欽等在已稍占優勢的條件下,自不會示弱,一旦時機成熟,可能會采取較大的動作以圖摧毀對方,鬥爭已呈白熱化趨勢。

還有一個問題使俄國政局難以平靜下來,這就是在上述社會各派政治勢力的較量並未告一段落的情況下,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民族矛盾已經突出起來。俄國當前民族分立、地方獨立的浪潮令世人矚目。人們不無理由地發問:俄聯邦會像蘇聯那樣土崩瓦解嗎?中國相當一部分俄羅斯問題專家認為,目前還不能這樣肯定。因為俄羅斯聯邦和蘇聯在許多方麵有明顯的區別。

第一,民族人口構成不同。在前蘇聯,俄羅斯人占總人口的51%,且絕大多數集中於俄羅斯聯邦共和國,生活在其他加盟共和國的俄羅斯人隻占其他各加盟共和國總人數的17%,除哈薩克斯坦外,主體民族人口均占各該共和國人口的50%以上。現俄羅斯聯邦中俄羅斯人占82%。在31個民族國家和民族自治實體中隻有6個是主體民族人口占多數(如車臣等),其餘25個均以俄羅斯人為主。

第二,聯邦主體構成不同。前蘇聯的主體是15個加盟共和國,其中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的麵積占蘇聯總麵積的近80%,人口占72%,國民生產總值占85%以上。現俄羅斯聯邦雖有21個共和國,但主體是與這些共和國地位相當的州、邊疆區(共55個),還有兩個舉足輕重的直轄市。

第三,地理條件不同。前蘇聯各共和國均可直接與外部世界溝通和聯係,而現俄羅斯聯邦中的共和國大多數地處俄聯邦內部,難以向外發展和聯係。

第四,國際條件不同。蘇聯的解體總的說受到西方的歡迎和支持。但西方對俄羅斯的分裂、內戰、解體是心存恐懼的,因其擔心這可能會演成核戰爭和核擴散,危及西方自身安全。所以,韃靼、車臣等宣布獨立已久,但至今得不到一個國家的承認。

第五,中央領導階層態度不同。前蘇聯解體前,上層領導態度不一。特別是作為蘇聯的中心支柱的俄羅斯領導人、“8·19”以後上升為主流派的俄民主派領導人葉利欽等讚成各加盟共和國獨立,帶頭瓦解蘇聯,而現在葉、哈等雖矛盾尖銳,但在維護俄國的統一問題上態度是一致的。

第六,前蘇聯的非俄羅斯民族與當前俄聯邦中的非俄羅斯民族同俄羅斯民族的關係有所區別。前蘇聯中,波羅的海沿岸三國、摩爾多瓦、格魯吉亞等,在加入蘇聯以前,曾有一段成立獨立國家的曆史,而現在俄羅斯聯邦中各共和國則大多沒有形成過民族國家。

第七,現在俄聯邦中一些共和國提出獨立要求,一些州提出升格為共和國的要求,實際上是長期處於中央高度集權、地方自主權太小的地方政權想利用目前時機,多爭取一些自主權(特別是經濟上的),未必真想分裂出去。

以上各方麵情況說明俄羅斯聯邦像前蘇聯那樣解體可能性較小。但這種危險性是不能低估的,個別共和國獨立出去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地方向中央爭獨立也是俄羅斯局勢動蕩不安的重要根源。

俄羅斯處於極不穩定的過渡狀態中,政治風雲變幻莫測,突出事件隨時可能發生。我們仍須冷靜觀察。

原載(日本)《成蹊法學》1994年第3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