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對俄國十月事件的性質和政局發展趨勢的一種看法(3 / 3)

第二,各個政治派別的關係。俄國目前尚未轉入政黨政治的軌道,仍處於各個政治派別不斷分化、改組,各個政黨進一步形成的時期。各派政治勢力的鬥爭是影響政局穩定的最主要因素。形成強大的較穩定的支持總統和政府的政黨或政黨聯盟是政權穩定的重要條件,而這將有個較長的過程。在局勢相對穩定的條件下,右翼政治派別的主要對手是以中派麵目出現的反對派。後者仍具備足以同前者抗衡的實力。受到沉重打擊的左翼仍存在開展各種形式活動的某些條件和群眾基礎,不可能銷聲匿跡;在政治經濟形勢進一步惡化的情況下,則可能重新活躍,顯示其力量。

第三,中央政權與軍隊的關係。從“8.19”事件和十月事件情況看,軍隊的向背是權力鬥爭中誰勝誰負的關鍵。十月事件使軍隊在國內政治和決定對外政策中的地位提高、分量加重了。軍隊是俄國政局穩定的主要支柱,但其作用仍將主要表現在出現動亂和激烈衝突的條件下,在正常的政治鬥爭中可能仍采取“不介入”態度。根據俄國國情和目前局勢,還看不出出現軍事政變和軍人專政的危險前景,除非發生更為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

第四,中央與地方關係。這是影響俄國政局的突出問題之一,是葉政權麵臨的難題之一,但目前還不是主要矛盾。聯邦主體向聯邦中央爭權僅用前者的地方分離主義、民族主義來解釋還不夠,它包含著建立什麼樣的國家體製、打破俄國曆史上的高度中央集權的製度這一層意義。從俄國政局發展趨向來看,地方自主權(特別是經濟上的)將強化,中央權力將弱化,但這是有限度的。俄國的曆史傳統、地理條件、當前俄國的國際環境,都要求當權者把維護俄羅斯聯邦的統一作為不可動搖的目標。因此,十月事件之後,地方要求擴大自主權的呼聲,某些共和國鬧獨立的活動可能暫時有所收斂,但不可能消失。不過俄羅斯聯邦像蘇聯那樣分崩離析的景象不會重現。

第五,政局穩定與經濟改革、經濟形勢的穩定的關係。如果說,通過正常的政治鬥爭求得政局的穩定比用武力鎮壓反對派要難的話,那麼,解決經濟問題、擺脫經濟危機比解決政治問題、擺脫政治危機就更難了。葉利欽這一派權力地位的穩固,從根本上說,將有賴於舊經濟基礎、舊經濟體製的瓦解,私有者隊伍的擴大。這就要求通過改革加速私有化進程,加快市場經濟的形成;另一方麵政局的穩定又有賴於經濟形勢、經濟生活的相對穩定。這二者存在著明顯的矛盾。改革搞得太快,難免造成經濟生活的波動,容易引起社會動蕩。在經濟改革的方針、政策、步驟上的分歧,常常是由於強調不同的方麵引起的。葉派權力地位穩定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其是否在不斷的搖擺和妥協中在上述矛盾著的兩方麵中求得合理的“度”。急進的經濟改革方針政策的推行,必須有強有力的政治權力作為保證,葉派尚未取得這種地位;因此,葉利欽在堅持原來的改革的基本方針的同時,對經濟改革政策和步驟進行不同程度的修改是難免的。

第六,俄國與西方的關係。西方對葉派的支持是葉利欽動武的前提條件之一;但葉在十月事件中的得手,俄國各種政治勢力較量中的勝負,決定的因素在國內。十月事件沒有改變國際格局,不會使俄國對西方政策發生多少改變,盡管葉政權可能對西方作更多的讓步。十月事件後增強的是西方對俄國內政外交的牽製力,而對俄改革的實際上的支持的增加將是很有限的。西方仍將是俄國內政局發展變化的不可忽視的因素。西方對俄的政策是從其自身利益出發的。它們希望的是俄推進民主化、私有化和市場經濟的形成,希望俄政局的相對穩定,而不在於誰掌握俄羅斯政權。在爭奪俄羅斯最高統治權的角逐中,一旦形勢發生重大轉變,西方將會重演當年從支持戈爾巴喬夫轉而支持葉利欽的故伎。

原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歐亞所:《歐亞社會發展研究》第52期(1993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