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俄羅斯權力之爭實際上是社會發展道路之爭(3 / 3)

在當前俄社會政治派別中,公民聯盟是最有實力的現實政治力量。首先,在俄國社會的轉軌過程中,原蘇聯社會的“管理者階層”、“官僚階層”的要求和主張很值得特別重視。這個階層原來的經濟基礎(原蘇聯的那種單一的公有製、帶有很強烈的軍事化色彩的指令性的計劃經濟)在“8.19”之後遠沒有解體(市場經濟遠未建立、私有化隻是起步),因而很有力量。公民聯盟便是這個階層中轉向“民主派”的這一部分組成的。它是以廠長、經理階層為支柱的有著相當廣泛社會基礎的政治力量。它在人代會中占有40%的席位。公民聯盟中的“革新聯盟”自稱代表了70%的國營工業企業的經理。其次,從公民聯盟成立時的文件來看,它拋棄了已明顯沒有生命力的舊體製,而在過渡階段中注意從俄現實情況出發,尋求新的出路。它主張在“保證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擺脫危機”,漸進式地走向市場經濟;漸進式地建立混合經濟結構;在政治上反對政治激進主義和革命癖,主張穩定現有的權力結構,在民主和法製的基礎上進行調整和改革;在外交上突出俄羅斯利益,不讚成倒向西方,反對“使俄國成為發達國家的可憐附庸”。在傳統的社會主義模式遭到失敗、戈爾巴喬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葉利欽推行的露骨的資本主義化的方針又接連遭到挫折的曆史條件下,這種主張可能是較易為社會所接受的新的選擇。

三、妥協的可能性和不穩定性

就俄羅斯當前的政局看,在權力鬥爭中主要的兩派,再次妥協的可能性大於一派搞垮另一派的可能性。其原因主要是;

第一,僅靠“和平的”政治鬥爭(議會鬥爭、全民公決等)很難實現摧垮對方的局麵,除非武力解決問題。而武力解決問題就要冒極大的風險。隻要存在政治解決的希望,誰也不敢輕易走這一步險棋。因為軍隊不統一,1992年年底,軍隊曾明確表示支持總統,聲言不許搞掉總統,最近葉利欽發表實行總統“特別治理”講話後,軍隊則采取“不介人政治鬥爭”的審慎態度。還因為廣大群眾政治情緒低沉,“8·19”事件說明,大多數群眾是不主張動用軍隊解決問題的。

第二,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聯邦的民族矛盾繼續發展,存在著第二次解體的現實危險。如中央政權機關中爭奪權力的鬥爭繼續激化,就可能使這種危險性變成現實性。如果說蘇聯第一次解體是俄羅斯一派政治勢力的自覺行動的話,那麼當前鬥爭的雙方,連同左翼的政派均不願意發生“第二次解體”。這是抑製當前權力鬥爭的重要因素。

第三,從1992年初以來,一方麵是權力鬥爭逐步明朗、升級,另一方麵又出現一次又一次的妥協。其原因之一是對立的雙方沒有一方有力量足以把對方搞垮;二是雙方在俄羅斯社會發展道路上雖有分歧’也存在共同點,如建立市場經濟、實行私有化、反對舊的政治經濟體製等。

然而,1992年以來的事實也說明,這種妥協是暫時的,是不穩定的。

第一,俄羅斯的穩定必須有一位易為各方所接受的鐵腕人物。葉利欽作為“出色的反對派”,看來不是一個有能力領導俄羅斯實現過渡的理想人物,他難以恢複到“8·19”前後的威信。但目前他仍有一定的實力和影響,還可能再維持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裏,政治形勢難以穩定。

第二,擺脫當前的社會危機,是達到社會政治新的平衡、新的穩定的最重要條件,而這是一個極為艱難的任務,沒有兩三年的時間是不行的。在這個期間存在的妥協不能不是脆弱的。

俄羅斯政治風雲變幻莫測,但根據其不斷的變化分析其可能的發展趨勢還是必要的,有益的。

(作於1993年4月中旬)

原載《國際政治研究》199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