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強調效率優先,強調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方針和政策都在中國的飛速增長中起了積極作用。但與此同時,作為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社會公平置於被“兼顧”的地位,而與“先富”並提的“共富”的措施是什麼,則成了擺在我們麵前的大難題。GDP的增長為社會公正創造經濟基礎,但卻不會自然導致社會公正程度的提高。現實的情況是貧富差距拉大了,已經超過了國際公認的承受線。
2000年20%的最富人群占全部收人的50%以上,20%低收入戶隻占總收入4%,而城鄉之間的實際差距大約為6:1.
這就是進入新世紀時中國社會發展麵臨的一些主要矛盾。根據以上情況,根據中國的國情,吸取其他國家發展的經驗教訓,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麵繁榮農村經濟’加快城鎮化進程,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扭轉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深化分配製度改革(“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健全社會保障體係;大力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確立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麵發展的目標,特別是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尊重和保護人權等重要方針政策。在此基礎上,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五個統籌”的方針,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全會建議,後來經全國人大通過,把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建立健全社會保障製度寫進憲法。上述這些構成了科學發展觀的豐富內容。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在社會主義發展的曆史上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價值。不管我們承認不承認,我們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或明或暗地常常要碰到對不同的主義的選擇。改革開放使我們的社會結構發生新的重大的變化,不同階層自然會有不同的價值觀,因而都想使社會朝著合乎本階層利益發展,這便是產生不同“主義”的實質含義。透過層層表麵現象,我們可以看到,世紀之交的中國,實際是選擇什麼“主義”之爭激烈進行的年代。中國新一代的領導集體,順應中國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提出堅持科學發展觀,是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價值觀念的大事,我們有必要,也應該從“主義”的層麵上理解其意義。
“社會公正”是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觀,如果麵臨著貧富差距如此懸殊的狀況,麵對少數人聲色犬馬,紙醉金迷,而數以幾千萬計的百姓則連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每天都要為吃飯穿衣、孩子上學發愁,我們卻無動於衷,聽認這種現象存在和發展下去,那麼,社會穩定都成了問題,還談得上社會主義嗎?
不斷縮小並最終消滅城鄉差別,工農差別,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的最基本要求,是社會主義社會應堅持的發展方向,也是很艱巨的曆史任務。不容否認,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在這方麵卻已遠遠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近幾年來城鄉、工農差別還出現了擴大的趨勢,如果我們對此不聞不問,我們憑什麼自稱為社會主義者?
實現人的全麵發展是社會主義的目標,為此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通過發展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文化和政治權益。人的全麵發展的基礎自然是社會的全麵發展。“全麵發展,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麵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的全麵進步”。中國是一個封建專製主義殘餘比較濃厚的國家,改革開放以前高度集權的政治體製又影響著民主政治的建設和政治文明程度的提高。如果我們光注意經濟建設,忽視文化和政治文明建設,經濟發展也不會持久,也不可能建立高於資本主義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和鞏固同樹立科學的發展觀、製定正確的發展戰略是互為因果的。然而,“主義”、“製度”、“觀念”、“戰略”等這些均屬主觀的因素,發展說到底要受到客觀因素的製約、限製乃至於決定。中國社會發展最突出的不利的客觀因素,中國社會發展麵臨的最尖銳的矛盾是人口與資源的矛盾,土地、水、能源三大資源的短缺是發展中最大的困難。我國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水資源的人均擁有量隻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石油儲量則隻有世界平均水平的8.3%。中國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都必須從這一實際出發考慮問題。
§§第三章 蘇聯模式和俄羅斯社會轉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