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旭東這部專著是在他的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前後斷斷續續花了五年時間。他攻讀博士學位時我是指導小組成員,對他的選題很有興趣,就是苦於對“文化學”知之甚少。論文答辯時,一位校外的著名學者興奮地評價說:“我為北大博士生寫出這樣高水準的博士論文而自豪。”我聽得出來,他言之由衷,並非客套話,心裏有數了。此次他發稿前,我又把文稿的主要部分仔細讀了一遍,感覺到文稿思路開闊而清晰,論證充分而深人,援引繁複而自如,反映了作者學識頗為深厚,文風求真樸實。文中論述的“文化公共領域”和“文化中國”,雖不屬全新概念,卻是涵義深遠,我很讚成,特別是文中闡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全球化過程中采取的文化戰略的三項原則是很好的。
下麵,我作為一個讀者,就全球化條件下中國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問題談幾點想法,不像是“序”,而更像是對朱旭東博士這部專著的一些“插話”、“幫腔”和補充。
全球化問題的討論雖然已有好幾年,但至今連個定義問題也沒有解決。其中突出的問題是不少人認為全球化的實質就是資本主義化、美國化。其實,經濟全球化還是要從基礎上、從根本上來認識,從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來認識。從根本上說,經濟全球化是以科技革命打頭陣的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正是生產力的發展把世界各國、各地區在各個領域的相互交往和交流、相互吸納和滲透、相互影響和摩擦,推進到全球化的程度,使得各種物質的成果和精神的成果的產生進一步打破了民族國家的界限,都成了“世界性”的、“全球性”的了。生產的社會化發展到全球化的水平。
我們承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可阻擋,承認經濟全球化的兩麵性(所謂雙刃劍),是基於對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展是不可逆轉的這一科學認識。這使我們的認識合乎客觀規律。
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動力來自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美國,這是我們必須看到,必須承認的。不少人因此對我們同世界經濟接軌產生疑慮,這也並非沒有道理。
不過我們在看到這一方麵的同時,也還必須看到全球化給社會主義帶來的不僅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還有屬於人類文明的共同財富的東西。現在我們心目中一些姓“資”的東西,其實有不少並不是資產階級的專利。我們同世界經濟接軌,決非是無可奈何的選擇,而是發展自己的不可缺少的條件。
我們還可以從蘇東劇變的教訓和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來認識經濟全球化與社會主義的關係。蘇東劇變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沒有正確認識和處理一國建設社會主義與國外、特別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關係。其主要錯誤傾向是過分強調二者對立的一麵,而忽視了其交流和可能的合作、相互借鑒的一麵。隻看到社會主義(無產階級)是資本主義(資產階級)的“掘墓人”、“對立物”,而沒有看到前者還是後者的“後繼者”。列寧曾用公式把社會主義簡明地表述為蘇維埃政權加西方文明成果。空想社會主義的空想之一就是想在與世隔絕的條件下,在孤島上搞社會主義。蘇聯東歐共產黨人對此沒有什麼認識,所以在自然科學、高科技的某些領域落後了,在人文社會科學的某些方麵,如關於市場經濟理論、關於權力製約和監督的理論,等等,也落後了。而不承認這些理論意味著離開了人類文明發展大道,違背了社會發展規律。何謂規律?說得生硬一點,規律就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東西。
中國曾經犯了和蘇東一樣的錯誤,但我們從慘痛的教訓中覺醒過來。中國改革方案的成功就是從理論到實踐比較正確地解決對待外國文明成果的態度問題,即對全球化發展趨勢的認識問題。
我們一般提的“全球化”,是以經濟全球化為主要內容或中心內容的;不提“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是有其道理的。但是,恰恰是從搞好我國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出發,更應該清楚地看到經濟全球化對政治和文化帶來的影響,並主動地采取相應的措施。
政治的不多談,隻提幾句。經濟全球化並不導致同步的政治一體化;但常說的政治多極化指的是國際政治力量對比、政治結構、政治格局等問題,而不是世界政治文明的發展趨勢問題。就趨勢而言,那就是政治民主化問題。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對中國政治的直接和間接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而比之於經濟和文化方麵來說,政治權力是我們最容易掌握得住的武器,而且是自主性最強的武器。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我們更必須清醒地認識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對政治的正負影響,認識它,分析它,負麵的如何抵製,正麵的如何吸納,而不要陷於盲目和被動。
盡管就全球化的程度而言,文化的“全球化”比經濟的、政治的次之,但同時應該看到,西方對中國社會主義的影響,首先而且強有力的是“文化”,包括價值觀、人生觀、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
必須進而看到,各種文化、文明在全球化的條件下的基本關係和這種關係的主要發展趨向。現實的情況是,世界上各種文化之間聯係越來越密切,這裏有摩擦、碰撞、衝突(孤立地看,這方麵比以往更多更頻繁,甚至有時更激烈);但互相滲透、吸納、融合、借鑒是主要的。人類曆史上從未有過如此的全球各種文化的大交流。摩擦、碰撞、衝突應該看成是這種大交流、大融合過程中自然和必然的反映。一大片的原來的社會主義國家轉上市場經濟軌道,政治上不同程度地擴大民主化,不正是趨向的最好說明嗎?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總是混雜著代表強勢文化者搞文化霸權、推銷其價值觀和社會模式的企圖。但是,如果對方缺乏這種需要的土壤,強勢文化移植得了嗎?也正如此,世界各種文化將長期共存共處。世界上各種文化相互關係的基本走向將是“同”者越來越多,‘‘異”者將長期存在。
下麵就全球化條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如何代表先進文化發展方向問題談一點看法。
江澤民在2000年2月26日指出:“我們黨是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所以全黨同誌必須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努力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的一切優秀文化傳統,努力學習和吸收一切外國的優秀文化成果,從而不斷地創造和推進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他在2001年紀念建黨80周年的“七一”重要講話中又提出,“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我認為,這裏涉及“三個正確對待”,即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正確對待民族傳統文化、正確對待外國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