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帝王後妃宮廷風雲人物(1 / 3)

隋朝是我國曆史上存在較短的朝代之一。隨著南北朝在政治、經濟上的逐步衰落,楊堅自立為帝。故改國號為隋,年號開皇,建都長安,他就是隋朝的開國皇帝隋文帝。隋是承前啟後的一個朝代,文帝與煬帝共在位三十八年。在這三十八年中,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麵均有所鞏固和發展。首先在政治方麵,隋朝調整了中央與地方的統治機構,恢複了被廢除多年的三師、三公、九卿的舊製。確立了三省、六部新製,增強了中央集權統治。通過製定《隋律》穩定了社會秩序。另外,開設了科舉製度,為以後中國封建社會人才選拔方式提供了一個藍本。在經濟方麵,文帝下令整頓戶籍,清查人口,繼而推行均田製,調整賦役。與此同時,為了恢複農業生產和加強漕運力量,於開皇四年(584年)開“廣通渠”引渭水直達潼關。

後煬帝大業四年(608年)又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通黃河,自輝縣至涿郡,長達兩千餘裏,這就是現在所謂的京杭大運河。另外,由於隋朝以前連年的戰亂,各朝沒有統一的幣製和度量衡,這極大的影響了市場商品的交易與流通。因而,隋朝建立以後首先宣布禁用舊錢,統一發行合乎規格的“五銖錢”,嚴懲私鑄錢幣。同時,還規定了標準的銅鬥鐵尺,頒行全國。為經濟的持續穩定地增長創造了良好條件。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隋朝的自然科學與人文藝術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如著名天文學家劉焯製訂的《皇極曆》,他計算的歲差與現代計算出的準確值相差無幾。而在工程建築方麵,最突出的成就莫過於河北趙縣安濟橋的興建。這座由李春監造的石橋被公認為世界上最早的一座“空撞券橋”。他的興建比歐洲同類建築泰克河上的塞雷橋早了近800年。隋代的繪畫、音樂、舞蹈等各方麵也湧現出一大批傑出的代表人物,如閻立德,姚思廉,宇文愷,薛道衡等。在短短三十幾年中,隋王朝恢複了幾個世紀以來因割據紛亂幾乎中斷的對外關係。通過“絲綢之路”的商業往來,促進了中國與西亞的相互交流,為後世盛唐打下了一定的基礎。隨著對外關係的改善和交流的發展,當時的地理學也有了較大的發展。煬帝下令撰寫的《區宇圖誌》共1200卷,是一部圖文並茂的全國地理專著,在中國地理學發展史上占有相當的地位。

隋王朝是中國曆史上第二個,也是最後一個兩世而亡的朝代。它與另一個兩世而亡的朝代秦相比,的確有許多相似之處。首先,隋與秦都是憑借強大的武力統一分裂多年的中國,而緊接著完成一係列改革,使經濟得以發展。與此同時,又對人民大施徭役,致使民不聊生,終於使政權毀於一旦。然而,也正是憑借此時國家對物資財富豐盈的積累,為後世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物質條件。為驕傲的盛唐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隋文帝楊堅

文帝(541年~604年),名楊堅。北周隋王,後廢北周靜帝而稱帝,建隋朝,為隋朝開國皇帝。在位24年,被子楊廣謀殺,終年64歲,葬於泰陵(今天陝西省縣西南20裏)。

隋文帝楊堅,弘農華陰(今陝西省華陰縣)人,其父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軍事貴族,北周時官至柱國大將軍,封為隋國公,楊堅承襲父爵。其女為北周宣帝(天元帝)宇文讚皇後。公元580年。北周宣帝死,他在關西士族支持下,以外戚身份入宮輔助政,任宰相,總攬大權,進封為隋王。革除宣帝時的酷厲苛刻之弊,深得人心。公元581年二月甲子日,他廢黜九歲的北周靜帝宇文闡,代周稱帝,改國號為隋,定都大興,後改為長安,改年號為開皇。

扶搖直上

晉武帝司馬炎統一全國相對於東漢末年到隋朝建立的近四百年時間隻是十分短暫的一瞬。十六國之亂威脅著晉朝的政權。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掃清了十六國殘餘,建立了北魏政權,但南朝仍然霸主江南。連北魏王朝日益強盛時的帝王魏孝文帝,生前也不無遺憾地寫下了“白日光天兮無不曜,江左一隅獨未照”的詩句。公元499年,北魏政權開始大亂,內部互相殘殺,各地農民紛紛起義。華夏大地上又出現了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國家。直到公元577年,北周武帝滅齊,才又統一了北方,但南方仍有陳朝、後梁對峙,北方的突厥也時常南下襲擾中原……四百年割據分裂的漫長歲月,廣大人民飽嚐了戰亂之苦。他們十分渴望祖國能夠統一,國家能夠安定,社會能夠繁榮。

楊堅是東漢太尉楊震的第十四代子孫。楊氏家族從漢朝以來,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都是名門望族。公元537年,楊堅的父親楊忠追隨獨孤信投靠了西魏專權的宇文泰。因在宇文泰執政以及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建立北周過程中功勳卓著,楊忠被賜鮮卑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國、大司空,封隨國公。

公元541年六月,楊堅出生在馮翔(陝西大荔)般若寺。和許多帝王一樣,傳說他出生時也有祥雲出現。然而青少年時期並不見其聰穎過人之處,惟好音樂。由於高貴的家族地位,楊堅念書時上的是王公貴族子弟的專門學校。但是他與眾多的學子相比學業並不理想,常常被別人挖苦,他也深知自己在學業方麵不行,時不時地自嘲“不曉書語”。

楊堅不善於念書,但因為父親是功臣,楊堅在14歲就開始了政治生涯。15歲時,楊堅被授予散騎常待、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的榮譽職銜,封成紀縣公。當時西魏權臣宇文泰非常賞識楊堅。第二年,宇文泰的侄子宇文護廢恭帝立堂弟宇文泰三子宇文覺為帝,即孝閔帝,建國號為“周”。楊忠升為柱國、大司空,封隨國公。其子楊堅又升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宇文覺隻做了9個月的皇帝,便被宇文護殺掉,宇文護又立宇文覺長子宇文毓為帝,即周明帝,楊堅晉封為大興郡公。公元560年4月,宇文護鳩殺宇文毓,擁宇文毓的四弟宇文邕為帝——即周武帝。19歲的楊堅升為左小官伯,被任命為隨州(今湖北隨州)刺史,進位大將軍。公元566年,鮮卑大貴族、柱國大將軍獨孤信意識到楊堅前途無量,便把自己14歲的七女兒獨孤伽羅嫁給了楊堅。從此楊堅成為周明帝的連襟,楊堅的地位進一步提高。公元568年,楊忠死,楊堅繼承了隨國公的爵號。公元577年,北周滅北齊,楊堅立下戰功,又進封柱國。第二年,楊堅出任定州總管,不久轉為亳州總管。

楊堅並無突出的功績,地位卻扶搖直上,逐漸引起一些朝臣和貴族的嫉恨。北周初年,宇文護專權,多次想除掉楊堅,都因大將侯伏侯萬壽兄弟求情而沒有得逞。公元573年,周武帝宇文邕誅殺宇文護親政,齊王宇文憲勸他盡早把楊堅除掉,內史王軌也認為楊堅有反相,但周武帝都沒有予以重視,且又把楊堅的長女楊麗華嫁給皇太子宇文為,進一步鞏固了楊堅的地位。

同時,楊堅也積極利用已有的社會影響,廣泛拉攏關係,擴大自己勢力。楊堅在做隨州刺史時已與驃騎將軍龐晃結為莫逆之交。後來,楊堅做定州總管,龐晃任常山太守,二人交往更密。楊堅將任亳州總管時,龐晃勸他就此起兵,建立帝王之業,楊堅握著龐晃的手說:“時機還不成熟啊。”至此,楊堅取周自代的願望溢於言表。

建立隋朝

公元578年六月,周武帝駕崩,宣帝宇文即位。楊堅的長女楊麗華做了皇後,楊堅升任上柱國、大司馬,掌握了朝政大權。加上年少的皇帝比較昏庸荒淫,在群臣中沒有威信,於是,楊堅便考慮取而代之。

周宣帝日夜享樂,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不顧朝臣的反對,修建洛陽宮,致使上下怨憤,楊堅便開始做取代周室的準備工作。有一次,楊堅與好友宇文慶談論時政,預感到北周的統治即將結束,對可能出現的動亂局麵進行了充分的估計,並已經做好收拾北周局麵的思想準備。楊堅的行動也曾引起周宣帝的警覺,甚至曾想殺掉楊堅。但楊堅始終不動聲色,周宣帝既找不到借口,也不願意隨便殺死自己的嶽父。楊堅盡管表麵不露聲色,但內心對周宣帝的猜疑也感到不安。為逃避周宣帝的猜疑,也想在北周動亂時擁有實力,楊堅想暫時離開朝廷,到地方上去掌實權。公元580年,時機到來,周宣帝決定南伐。鄭譯便乘機向皇帝推薦了楊堅,由於皇帝對關西士族鄭譯向來都很信任,於是就任命楊堅為揚州總管。

這時,周宣帝病重,召見小禦正劉防、禦正中大夫顏之儀,準備托以後事。二人到時,周宣帝已經不省人事。然而,宣帝的長子宇文闡才8歲,離當皇帝的實力還遠了點。劉防為以後飛黃騰達,便找來鄭譯商議,共同擬定一個假詔書,聲稱周宣帝遺囑,傳位於宇文闡,即周靜帝,並尊楊堅的女兒楊麗華為皇太後,讓楊堅以皇太後父親的身份總攬朝政,輔佐周靜帝。宣帝死,劉、鄭等人暫不公開,首先由楊堅總管中外軍事大權。楊堅又以詔書的名義控製了京師衛戍軍隊,基本控製了朝廷。3天後,楊堅等人才正式宣布宣帝已駕崩的消息,8歲的靜帝即位,以楊堅為假黃铖、左大丞相,掌握軍事、政治大權。楊堅深知自己的地位還不鞏固,需要采取一係列措施。

楊堅首先是建立自己的統治核心。楊堅自任丞相,設丞相府,又拉攏真正具備政治才能的高敏等一幫人作為自己的親信。丞相府實際上已取代朝廷成為真正的決策機構。楊堅利用掌握軍權的司武上士盧賁,用軍隊的力量暫時壓服了尚未完全清醒過來的朝廷百官。

接著除掉皇室宇文氏的勢力。楊堅初執政時,周宣帝的弟弟宇文讚仍以皇叔身份居上柱國、右大丞相職,在朝廷中與楊堅平起平坐。楊堅指使劉防把他勸回家中,不要過問朝政,答應以後由他做皇帝,隻需在家裏等。宇文讚年輕無才,信以為真。於是楊堅排除了皇室中潛在的幹擾。

但這時真正的威脅是已經成年並各居藩國的宇文泰的5個兒子。他們既有實力,又有影響,一旦起兵,楊堅根本無法控製。在還沒有公開宣帝的死訊時,楊堅便找借口召他們回到長安,收繳了他們的兵權印符。宇文泰5個兒子與雍州牧畢王宇文賢聯係,請他起兵,但宇文賢很快就被楊堅擊敗。楊堅明知是宇文泰5個兒子從中搗鬼,卻假裝不知,並允許他們劍履上殿,入朝不趨,以此安定他們。宇文泰5個兒子看到外麵指望不上,便尋找直接刺殺楊堅的機會,刺殺未遂,反而被楊堅將其一一剪滅。

然後,楊堅宣布廢除周宣帝時的嚴刑峻法,停止洛陽宮的營建,以此取得臣民們的廣泛支持。這樣,楊堅在京師的統治已基本穩固。

接下來,楊堅一方麵利用自己已經取得的政治優勢拉攏地方將領,對反對者進行分化瓦解;另一方麵,投入自己所能控製的全部軍隊,經過半年的戰爭,地方武裝反抗被全部平定,楊堅控製了北周政局。

從輔政之日起,楊堅要做皇帝已是公開的秘密。在平定武裝反抗的過程中,楊堅又為自己做皇帝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宣布自己由左丞相改任大丞相,廢左、右丞相設置,不久改稱相國;讓自己的長子楊勇出任洛陽總管、東京小塚宰,監督東部地方勢力;楊堅由隨國公改稱隨王,以20州為隨國,封獨孤氏為王後,楊勇為世子,隨王位在諸侯王之上;為進一步削弱宇文氏的影響,廢除宇文氏對漢人的所有賜姓,令其各複本姓,這一措施得到漢人的普遍擁護。

公元580年底,楊堅做皇帝的準備工作已基本完成。公元581年,楊堅派人為周靜帝寫退位詔書,內容極力稱讚楊堅功德,希望楊堅按照舜代堯、曹丕代漢獻帝的典故,接受皇帝稱號,代周自立。詔書由朝廷大臣捧著到隨王府送給楊堅。楊堅假意推辭,經過朝廷百官的再三懇求,楊堅才同意接受。儀式結束,楊堅穿戴上皇帝的龍袍,在百官簇擁下坐上皇帝的寶座。

楊堅由繼承父親的隨國公起家,進稱隨王,故把自己新王朝的國號定為隨,他又感到隨字有走字旁,與走同義,不太吉利,便改隨為隋。改元開皇,以長安為都,稱大興城。

楊堅在天下基本穩定、政治機構完善後,接受大臣的建議,采取了一係列改革措施,進一步鞏固自己的皇權。

突厥原是活動於中亞一帶的遊牧民族,後來東遷,活躍在蒙古草原。在北齊、北周時,突厥經常向內地侵擾。楊堅初執周政時,采取和親政策,努力緩和雙邊關係。楊堅代周後,突厥大舉南侵,攻掠甘肅和陝北一帶,被楊堅派河間王楊弘、高等在公元583年率兵擊敗。為阻止突厥南下擾民,楊堅多次征發民眾大修長城,並加強防禦。後來,突厥分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西突厥向西麵發展,東突厥接受隋朝的控製,北部邊防漸趨鞏固。

對於長期依附北周的後梁,楊堅開始時采取籠絡政策,當經濟和軍事實力有較大發展並對統一江南做好了準備後,楊堅就不能容忍在自己的疆域內再存在獨立王國。公元587年8月,楊堅邀請後梁帝蕭琮到長安,借機派兵滅掉梁國。

楊堅建隋後,即開始做統一江南的準備。在鞏固了內部、緩和了與突厥的矛盾和滅梁之後,公元588年秋,楊堅共發兵50多萬,東起海濱,西至四川,在整個長江沿線水陸並進,向陳國發動大舉進攻。這時,陳國兵力不過數十萬,而君臣仍生活在花天酒地之中。麵對隋的全麵進攻,陳後主陳叔寶及文武百官全部做了俘虜。晉武帝之後,200多年的分裂局麵終於結束,全國再次統一。

勵精圖治

楊堅在稱帝之後,首先是把自己的兒子封到戰略要地去駐守,同時掌管當地及周圍的軍事要塞。為了更好地管理國家,楊堅罷黜了一些沒有能力的大臣,將一些有能力的人提拔上來,輔佐自己管理國家事務。

在政權基本穩定之後,楊堅便開始了一係列的改革措施,包括了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體製、賦稅、土地製度、法律、貨幣、對外關係等方麵。

在中央機構方麵,楊堅廢除了北周的官製,將秦、漢、魏、晉、南朝各代的中央官職作了一次大綜合,在中央設立三師,三公,五省——內史、門下、尚書(吏部、禮部、工部、兵部、刑部、戶部六部)、秘書、內侍。掌握軍政大權的是內史、門下、尚書三省及六部,三師是榮譽稱號沒有實際權力。三公雖然也有臣屬,也參與國家政務,但僅僅是顧問性的機構,沒有實權。

三省是內史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其中內史省是中央的決策機構,負責起草和頒布皇帝的詔令,長官稱內史令;門下省是中央的審議機構,負責審察政令,駁正違失,長官稱納言;尚書省是中央執行機構,負責執行全國的政令,長官稱尚書令。三省互相獨立,又互相牽製,共同擔負丞相的職責,以避免丞相權力過大而危及皇權。三省製度的確立使丞相的權力大大削弱,而皇帝的權力得到加強。尚書省下設六部,即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分別負責官吏任免考核、戶口賦稅、禮儀、軍政、刑法、工程營建等方麵的事務。六部長官皆稱尚書。六部尚書分掌全國政務。

在地方組織方麵,楊堅把東漢以來的州、郡、縣三級製,改變成州、縣兩級製。在南北朝時,州郡縣的設置既濫又多。楊堅廢除郡這一級,撤郡500多個,並且合並了不少州縣,裁減了大批官員。這種對地方行政機構大刀闊斧地精簡,節省了財政開支,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直接管轄。

在州縣屬吏的任用方麵,楊堅廢除了地方官就地自聘臣屬的製度。隋朝規定,凡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吏,一律由中央的吏部任免,州縣官員要三年一換,不得連任,所用之人,必須是外州縣者,凡本地人一律不得任用。這樣,中央就把地方官用人之權全部牢牢控製,州縣屬官回避本州縣,又防止了地方政權被當地豪強所把持。這就進一步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製。

楊堅十分重視吏治,獎勵良臣,嚴懲不法官吏。為了使州縣官吏能夠廉潔治民,楊堅采取給田養廉的辦法,獎勵良臣,以使他們不去搜刮民脂民膏,墮入貪官汙吏之列。與此同時,楊堅采取嚴刑,重治不法官吏。他經常派人偵察京城內外百官的施政情況,發現罪狀便加以嚴懲。有時他秘密使人給官吏送去賄賂,一旦有官吏受賄,立即處死。在開國之初,大批良臣不斷湧現,全國各地社會秩序井然,這與楊堅的吏治手段密不可分。

楊堅不僅要求各級官吏要清正廉明,不得奢侈腐化,他自己也帶頭節儉。隋文帝教訓太子楊勇說:從古帝王沒有喜好奢侈而能長久的,你當太子,應該首先崇尚節儉。太子楊勇、三子楊俊都因生活奢侈,被罷免官職,楊勇的太子位也被廢黜。宮廷內人們所用衣物,大多是破了再補,直到不能用為止。

公元594年,關中鬧饑荒,楊堅派人去察看災情,見百姓所食都是豆粉拌糠,他拿著食品給群臣觀看,涕淚俱下地責備自己無德,命令取消常膳,不吃酒肉。他率領饑民到洛陽就食,令衛士不得驅趕民眾,遇見扶老攜幼的群眾,自己引馬避路,好言撫慰,道路難走處,令左右扶助挑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