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日本人培養孩子的方法(9)(1 / 2)

如果不考慮到這一點,就會使人們感覺到孩子們的設想都是超越現實的空想。孩子們既不會特別“超越”,也不會隨時代而跳躍,而是具備了與那個時代相適應的意識。

父母與孩子們在時代意識上是不同的,這一點用不著擔心,也沒有必要與他們具有同樣的意識。不過,日本的父母們覺得,應該了解孩子存在的意識狀態。

現在的孩子對什麼關心或感興趣呢?

關心的程度又如何呢?你對此又了解到什麼程度呢?

如果把這些問題弄清楚的話,那麼就可以知道幹擾孩子意識發展的是什麼了,同時還可以知道孩子們具有怎樣的時代意識,這些意識又是怎樣表現出來的,是通過一種什麼樣的方式表現出來的!

7、應讓孩子掌握大自然活動規律

如果隻是粗略地看一看,大自然並沒有什麼變化。但仔細觀察,誰都會為美好的大自然的活動狀態而驚歎不已。

在大自然中有太陽、有水,也有土。植物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中生長,長出寬寬的綠葉,結出豐碩的果實,出現茂密的樹林或森林,植物有植物的活動規律,因而也就產生了昆蟲、鳥類等的草食動物,它們的活動又促進了肉食動物的活動。在大自然界中還有山,山澗裏有清泉,從而形成河流,河水又注入大海。在水中有浮遊生物,它是小小魚小蝦的食物。魚群在水中來回遊動,形成了魚的活動規律。有了上述的動植物,人類才得以生存和發展。

就這樣,整個大自然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循環係統,隻要這個循環係統不停止,生命也就會無止境的循環。我們每個人都處在這個大自然循環係統之中。脫離了這個係統,就難以生存下去。因此要掌握大自然的活動規律,以便更好地生活下去。

不用說,我們的身體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們的心也是大自然的產物,我們的身體和心同大自然一樣也是不斷循環的,從而形成了人的活動規律。

人們常說的“人之道”就是這樣的生命之道。如果人在絕路上徘徊不定的話,就會被不安所驅使,不久將會陷入危險的境地。因此,說到底,無論到哪裏去都有聯通的道路可走,隻有這樣,才會給人們帶來最穩定並充滿喜悅的生活。

所以,要十分重視旺盛生命力及其活動,要從小開始不斷努力把這種生命力轉化為能力。這樣一來,人的生活道路是決不會中斷的。

8、加強孩子的生命呼喚的教育

支配著人的一切的生命力一旦適應環境條件就會發揮巨大的作用。那個患小兒麻痹症的少女,通過拉小提琴促使了她的殘疾身體的活動,通過對樂譜的記憶促進了她的大腦的活動,正是由於她有了這種必要的身心活動,才誘發出她的生命力,並使其發揮出巨大力量。

生存的“生”包括著“呼吸”和“動作”。人就是靠“呼吸”和“動作”生存的,無論誰都要“呼吸”,都要“動作”,而教育正是向這樣的生命呼喚的。

“呼吸”和“動作”都不是靠知識支配的,而是下意識地進行著。被生命力所觸及的東西,如果是在下意識地進行著的話,那麼說明直感在起作用。突然間一下子明白了,這就是生命的共感。通過培養能達到這一點,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對生命呼喚的教育”。

哲學家貝格遜把存在分為“生命”和“物”。他指出:人的感情、直感、純樸心、玩心等都是來自於“生命”的。融洽勝於差異,共性勝於個性,這就是“生命”所追求的目標。

為使生命成活下去,就有了人的“物”(肉體)。因此,盡管人們想盡一切辦法運動身體,但向身體本身的呼喚是無濟於事的。隻有向“生命”的呼喚,才能使身體機能發生一些變化。

與生命力發生共鳴的能力就是作為人生存的實際能力。隻有培養出這種實際能力,才會使孩子在諸領域裏都能發揮出卓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