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八十年代開始,世界各國對日本的經濟崛起感到震驚的同時,對日本教育的關注也越來越高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作為戰敗國的日本,以未曾有的經濟增長速度,在短短三十年間,趕超了許多國家,成為可以與美國匹敵的一流發達國家。
高水準的技術與高效率的企業組織所需要的良好素質的技術與勞動力——正是日本的學位教育奠定了這一切人才的基礎。許多外國研究者都認為,日本的近代化與經濟上的成功正是高認字率與教育水準的結果。
日本教育的高學習實力,也獲得了國際社會的承認。
IET測試是用來評價、比較各國青少年,理科的學習實力的測試,調查的結果表明了日本的高學力。
同時,雖然日本教育中也存在許多問題,從世界範圍內看,青少年的學校安全方麵,毒品、槍支、暴力、不良行為,離家出走等發生的事件數量來看,日本並不算多發國。
那麼,日本是通過怎樣的一種形式,把教育搞上去的呢?
它的家庭教育又是怎樣的呢?
下麵,先讓我們來看一看,二戰以後日本的全民教育。
昭和二十年,即公元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通過廣播,向國民宣布日本向美英聯盟軍無條件投降消息。
這是近代日本一大轉折點。從此,天皇製僅作為國家象征被保留下來,政治、經濟、文化所有方麵都進行了從軍國主義到民主主義的轉折。
日本民族的教育史上,這一天也成了軍國主義式教育與後來的民主主義教育的分水嶺。“兒童憲章”可以說是最根本的國家對兒童教育的轉折象征。
“兒童憲章”正式公布於昭和二十六年,即公元一九五一年五月五日——日本傳統的端午節、兒童節那天。
憲章的全文如下:
“我們遵從日本國憲法,為確立對兒童的正確觀念、謀求所有兒童的幸福而製定此憲章。
兒童作為人類一員受到尊重。
兒童作為社會的一員要受到重視。
兒童要在良好環境中受到培養。
一、所有的兒童可以身心健全地發育、成長,其生活受到保障。
二、所有兒童都在家庭的正確的愛情、知識與技術中受到培養,家庭條件不好的兒童,將被給予可以代替的環境。
三、所有的兒童應得到適當的營養、住所與被服,並在疾病與災害中受到保護。
四、所有的兒童應據其個性與能力受到教育,被引導作為社會的一員,自主地履行責任。
五、所有的兒童應被引導去熱愛自然、尊重科學、藝術,培養道德。
六、所有的兒童的就學之路應受到確保,教育設施也要準備齊全。
七、所有的兒童應有接受就業指導的機會。
八、所有的兒童在勞動時將受到如下保護:不影響身心發展、不失去受教育的機會、不影響作為兒童的生活。
九、所有的兒童應從惡劣環境中受到保護,享受良好的遊戲場所文物等文化遺產。
十、所有的兒童不應受到虐待、酷使、放任等不適當對待,對犯有錯誤的兒童,應給其適應保護指導。
十一、所有的兒童在身體或精神有障礙時,應受到妥當的治療、教育與保護。
十二、所有的兒童由愛與真誠團結起來,被引導作為好的國民、為人類的和平和文化做出貢獻。
這個日本最早的兒童人權宣言製定之前,遵循民主主義思想,日本已經製定了以日本憲法為首的、兒童福利法、少年法、學校教育法等法律。
而兒童憲章,則是在普通國民的意誌下製定的。日本效仿一九三0年美國製定“美利堅合眾國兒童憲章”的方法,召集各界國民代表,廣泛地征求收集意見,最後統一概括而成。
兒童憲章不是法律,是為促進國民對有關兒童的法律理念的自覺認識所製定的宣言。
日本的民眾為實現兒童憲章的精神,發起過為有關兒童基本生活保障的兒童福利運動,以日本教職員工會為首的教育運動,日本兒童文學者協會興起過創作普及運動。
到了昭和三十五年,即公元一九六0年以後,走上高速發展階段的日本經濟,需要更多的勞動力。婦女參與社會勞動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幼兒的保育。
戰後日本二十年間,家族製度解體,祖父母幫助保育幼兒變很困難,為了追求自己的生存意義,婦女們走向國家、社會要求增設保育園,充實保育內容。
這個六十年代的保育運動,可以說達到了目的。
當時,日本城市的過密化與農山漁村的人口過疏化,也使兒童們失去了遊戲的夥伴、場所與時間,對身心發育帶來不良影響。而保育園的設立,則保證了兒童的集團、場所與時間,帶給孩子健康的發育機會。
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日本經濟進入高度穩定期,物質生活富裕,公立私立的保育園增加,這時候日本婦女興起了以兒童為對象的讀書運動、戲劇運動、電影運動、生活文化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