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德國占據的海外殖民地卻同它與日俱增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極不相稱。曆史上,德國長期沒有形成真正統一的國家,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15世紀至19世紀,當葡、西、荷、法、英等歐洲國家競相進行海外擴張、殖民侵略的時候,現德國境內的大大小小諸侯國一直在“窩裏鬥”。至20世紀初,已成為“歐老大”的德國便積極推行按實力重新瓜分世界的政策,與英國進行激烈的軍備競賽,同英、法為了爭奪在非洲和中東的殖民地而不斷發生摩擦,這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了種子。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的皇儲菲迪南德在薩拉熱窩遇刺,奧地利宣布對塞爾維亞作戰,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標誌,德國作為奧匈帝國的盟友宣布對俄、法開戰,隨後英國加入對德國作戰。一戰持續4年,1918年德國基爾港水兵起義為標誌,宣布德國戰敗。同年,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宣布放棄王位,社會民主黨的謝爾德曼宣布成立共和國。1920年德國國民議會在魏瑪舉行,德國由此進入了魏瑪共和國時期。1929年發生了全世界的經濟危機,德國工人大批失業,物質極度匱乏,造成了社會的不滿和動蕩,右翼勢力乘機擴張勢力,極端民族主義空前膨脹。
德國的民族主義來源於黑格爾的國家權利至上學說、尼采的超人哲學、叔本華的唯意誌論和瓦格納的仇猶排猶思想。希特勒繼承和強化了這些思想,把民族主義推向了社會沙文主義,並於1923年成立了“民族社會主義德意誌工人黨”,簡稱“納粹”黨。希特勒在其臭名昭著的《我的奮鬥》一書中大肆鼓吹一黨專政、民族主義、生存空間三項基本原則,在當時危機四伏的德國得到了支持。同時,一戰德國戰敗,根據《凡爾賽和約》,不得不割地賠款,受盡侮辱,嚴重損傷了德意誌民族的自尊心。希特勒的盅惑煽動,德國民族主義情緒達到無以複加、登峰造極的程度。1933年2月,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登上了德國的政治舞台。
希特勒上台後,通過實行龐大的重整軍備計劃,迅速地解決了他所麵臨的前所未有的失業問題,德國擺脫經濟蕭條取得了快速發展。同時,希特勒對內實行恐怖政策,開始了對猶太人的殘酷迫害,修建了大量的集中營、嚴禁其他黨派的活動,還采取了“優化”民族的計劃,大批老人、殘疾人、精神病患者被殘害。希特勒靠1936年柏林舉行的奧運會增強了德國的實力和地位,隨後便對外進行領土擴張。1938年3月,奧地利加入德國“軸心”,同年9月德國吞並了捷克。而英、法、美等則對希特勒袖手旁觀,並企圖借希特勒之手攻擊蘇聯。1939年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標誌著二戰在歐洲的開始。戰爭初期,希特勒通過閃電戰迅速占領了波蘭、挪威、丹麥、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在盟國意大利的配合下,希特勒還將戰火燃燒到南斯拉夫、希臘和北非。1941年12月7日,德國的亞洲盟國日本偷襲珍珠港,德國也對美國宣戰。
1943年2月,希特勒的第六軍在蘇聯的斯大林格勒戰敗投降。1944年6月,英美盟軍在諾曼底登陸成功。從此,盟軍從東西兩邊夾擊德國。1945年5月8日,希特勒自殺後的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戰後,根據1943年丘吉爾、羅斯福和斯大林在德黑蘭簽訂的協定,德國被分成東西兩部分,首都柏林也被分成東西兩部分,其中,西部為美英法三國管區,東部為蘇聯管區。西部德國於1949年5月23日建立了德意誌聯邦共和國,定都波恩。東部德國於1949年10月7日成立了德意誌民主共和國,定都東柏林。1949年以美、英、法等西方國家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結成了軍事同盟,1952年西德加入了北約;而蘇聯和東德等東歐國家則於1955年建立了華沙條約組織。1961年8月東德一夜之間修建了柏林牆,標誌著兩大軍事陣營的對抗加劇。經濟上,蘇聯、東德等東歐國家於1950年成立了經濟互助委員會,而西德則與法國、盧森堡、比利時、荷蘭等國於1957年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它便是現在的歐盟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