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處處留心皆學問——《若有所思話德國·再版序》 周勇(1 / 1)

認識張剛好多年了,可謂“熟悉”。

去年初夏,他送給我一本書,我心裏跳了一下:他可不是此道人物啊。那是他參加國家監察部組織到德國學習培訓期間寫的,書名叫《若有所思話德國》。好在篇幅不長,容我一氣讀完,卻完全是另種感覺:真有意思,真有味道,應了那句古訓:“士隔三日當刮目相看”!後來,陸續聽到天南海北、政商學界的朋友們對這本書的讚譽,書在八個月內翻印3次,更有報刊選載,而今還要中文再版,甚而至於還將出版英譯本,走進世博會,可見不隻是我等獲有教益,市場的反響也是非常積極的,我等借此也進一步認識了張剛。

這確實是一本好書。書中篇什,大多是作者從德國之行耳聞目睹的人和事切入,那些人和事對於出過國的人來說不足為奇,大都見過聽過。但張剛是個有心人,經他那感性與理性交融的文筆引領,讀者便能於表麵平常間發現感動,於光怪陸離中看見真相,於錯綜複雜裏明辨方向,於輕鬆愉悅間啟迪心智。尤其是其中的三十六則“手機劄記”,是他寫給女兒的“教子書”。那些內容是他們家庭內部的情感互動和私密對白,卻也有社會教化的普適性,將其公之於眾,讀者在獲取那些啟人思辨、教人感悟的理性睿智和智慧靈光的同時,更感受到了他們的父女之愛和融融親情。

我始終認為,散文不是寫出來的,而是“修煉”出來的。文如其人,有什麼樣的人品,就會有什麼樣的文品。隻要用心,把功夫下足,其結果一定是水到渠成。這裏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生活的曆練和思想的深度,否則隻能是等而下之,不能打動人心,沒有生命力。張剛從農村基層黨委書記幹起,已經二十多年,在區縣、院校、市級機關經曆了多層麵、多崗位的風雨曆練,其人生閱曆及心路曆程便是獨具個性的豐厚積累。參訪德國為他提供了一個契機,“憋促”了多年的他得以一吐為快,於是,積累轉化為思想,湧流出片片心靈絮語和直逼人心的感悟,書寫在紙上的文字便有了生命,讀者在閱讀中也有了怦然心動的審美愉悅。書中的諸多篇什,就是這樣厚積薄發、撩撥人心的佳作。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寫歐美的書多帶悲情,這是那個時代的產物。而這本書一掃悲情糾結,激情而理性,蓬勃而穩健,這與我們今天所處的偉大時代是同步合拍的。作者在比較中透視中國和德國的國家體製、政治法律、經濟發展、人文曆史、宗教文化、民族特質,化繁為簡,公允宏闊;蘭斯多夫教授、貝克小姐、郭坤達和卡羅先生、華人店裏的東北姑娘,人物刻畫精簡傳神,詼諧風趣;阿爾卑斯山之峻、萊茵河穀之美、柏林和法蘭克福的曠世繁華、海德堡式的浪漫瀟灑,寫景記遊文情並茂,精致清透,毫不拖泥帶水;大國民素質的感慨、思古幽情的歎息、日爾曼表情的沉思、德國“鄉巴佬”與重慶秀山人的幽默比較,抒情感懷小中見大,思深謀遠,沒有無病呻吟、附庸風雅和淺嚐輒止。作者以滄海桑田的視野管窺德歐風雲,也讓我們聆聽了1949年以來,特別是最近30年來中華民族與時俱進、偉大複興的時代足音,領略了中華崛起之際我大國民的胸襟氣度與精神風貌。沒有教科書式的指引,更沒有幹條條的說教,將思想性、藝術性、益智性、趣味性融於一爐,以簡練的文字詩意地、智慧地表情達意,這才叫“文以載道”,這書便有了脫俗的品貌,我相信它不會曇花一現。

縱觀全書,佳什疊出,但成文略顯倉促者有之,技巧失於粗疏者亦有之,應作完善精進。但這倒顯得真實,我也不以為憾。因為作者是公務員而非專業作家,出趟“洋差”便能寫出這樣別開生麵、有益於讀者的書,已夠讓人欣喜、驚奇和感佩了。在我們的隊伍中,勤於工作者比比皆是,而勤於學習與思考還需要大力倡導。其實,處處留心皆學問,鍥而不舍終有成。記得1979年我考入四川大學時,向史學泰鬥徐中舒先生請教如何學習,先生賜以二字:“十駕”。典出《荀子·勸學》“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意思是說,駿馬一躍,不足十步之遠;劣馬拉車,走上十天終能超過駿馬,其奧秘就在於堅持不懈。如果我們的同誌都能處處留心,鍥而不舍,既勤於工作,又勤於學習與思考,那於國於民可真是善莫大焉。

是為序。

2010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