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高熲:遠見卓識,大破突厥(1 / 3)

高熲(jiǒnɡ,公元541~607年),字昭玄,一名敏,鮮卑名獨孤熲。渤海蓚(tiáo,今河北景縣東)人,隋朝傑出的政治家,著名的軍事謀臣。其父高賓是上柱國獨孤信的僚佐,官至刺史。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楊堅輔政,知高熲強明,知兵事,多計謀,遂任其為相府司錄,平定了尉遲迥叛亂,進位柱國,遷相府司馬。開皇八年(公元588年)隋朝以晉王廣為元帥伐陳。高熲為元帥府長史,指揮全軍一舉滅陳,完成南北統一,以功封齊國公。

宦門子弟,嶄露頭角

高熲之父高賓曾在北齊為官,因避讒而投奔北周,北周大司馬獨孤信引其為僚佐,並賜姓獨孤氏。後獨孤信被誅殺,其家人被發配四川。獨孤信之女,文獻皇後以賓父之故吏,每往來其家。高賓後來官至鄀(ruò)州刺史,故高熲也可以算是宦門子弟。

高熲幼年,明敏而有氣度,雖略涉書史,過目而已,未嚐深究,而自得其要義,可見其天賦之高。在高熲幼年時,其家有柳樹,高達百尺,猶如蓋子一樣,村中的老人便說:“此家當出貴人”(《隋書·高熲列傳》)。後果然應驗。

高熲17歲時,被北周齊王宇文憲引為記室。北周武帝時,襲爵武陽縣伯,除內史上士,不久又遷下大夫。以平齊之功拜開府。宣帝即位後,隰州稽胡叛亂,高熲隨越王宇文盛討平之。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五月,北周宣帝宇文贇病死。周靜帝宇文衍年幼,左丞相楊堅專政,陰圖禪代。楊堅素知高熲精明強幹,又通曉軍事,多計略,便想得其輔佐。楊堅先派邗國公楊惠前往示意,高熲也知楊堅今後必成大業,便欣然承命,於是高熲遂為楊堅部屬,任為相府司錄。

鄴城之戰,平叛建功

楊堅專權於朝廷,引起許多的反對,為預防北周宗室生變,穩固其統治權力,以千金公主將嫁於突厥為名,召趙王招、陳王純、越王達、代王盛、滕王逌(yóu)至長安,意欲一網打盡之。相州總管尉遲迥(北周文帝宇文恭外甥)位望素重,恐楊堅專權對北周不利,識破其陰謀,公開起兵反對楊堅。七月,楊堅調發關中兵,令韋孝寬為行軍元帥率軍討伐尉遲迥。韋孝寬率大軍自洛陽進駐河陽(今河南孟縣南)。尉遲迥軍正圍攻懷州(今河南沁陽),韋孝寬即以宇文述等將其擊破,遂率軍東進至永橋鎮東南。韋孝寬為求殲敵主力,說服諸將避開堅城,引軍進屯武陟(今河南武陟西)。時尉遲迥已派其子尉遲惇率軍10萬進抵武德(今河南武陟東南),在沁水東岸布陣20餘裏。適值沁水暴漲,兩軍隔水對峙。楊堅怕諸將不能齊心,恐生變故,要派心腹一人前往監軍。欲派崔仲方前去監軍,但崔仲方以父在山東為由婉辭。此時正愁無人可派,高熲遂請命前往,楊堅非常高興委任高熲為監軍。臨行前,高熲派人向母親辭別,說忠孝不可兩全,歔欷而行。

八月,高熲到達前線後,遂令在沁水架橋準備發起進攻。尉遲惇軍從上遊放下火筏,企圖焚橋;高熲命士卒在上遊構築水中障礙“土狗”(前銳後廣,前高後低,狀如坐狗的土墩),以阻火筏近橋,可以說他料敵如神,預有所備的結果。尉遲惇揮軍稍退,欲待韋孝寬軍半渡而擊之,韋孝寬卻乘機擂鼓齊進。待全軍渡畢,高熲又下令焚橋,效項羽破釜沉舟故事,以絕士卒反顧之心。韋孝寬軍奮力猛攻,大敗尉遲惇軍。尉遲惇單騎逃往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韋孝寬軍乘勝追擊,直趨鄴城。

軍至鄴城後,尉遲迥集中全部兵力13萬,列陣城南,準備決戰。韋孝寬軍進攻受挫,被迫撤退。高熲與宇文忻、李詢等設計:先射觀者,造成混亂,然後乘勢衝擊。觀戰士民被射,果然紛紛逃避,喊聲震天。宇文忻趁機傳呼:“賊敗矣”!韋孝寬軍士氣複振,乘亂進擊,大敗尉遲迥軍,尉遲迥被迫自殺。至此,尉遲迥舉兵68天即宣告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