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李廣:抗匈名將,非凡膽略(1 / 2)

李廣(約公元前181~前119年),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人。他的先祖是秦朝名將李信,曾率軍戰敗燕太子丹。將門世家出身,練就一手好箭法,能射穿石虎。漢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從軍,與匈奴交戰40餘年,大小70餘戰,匈奴人畏其英勇,稱之為“飛將軍”,真英雄也。

驍勇善射,弱冠成名

李廣少時習武,喜讀兵書,因身材高大,天生猿臂。加之受騎射熏陶,細心好學,射得一手好箭。由於受先輩功名的激勵,以及才資過人等條件,使他驍勇善射,弱冠成名。一代名將的種子在西漢的疆土上早早地發了芽。李廣的過早成名,連他自己也措手不及,受寵若驚。

李廣為人廉潔,愛惜士卒,深得士兵的愛戴。《史記》記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終廣之身,為二千石四十餘年,家無餘財”。

漢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大舉入侵邊關,李廣以良家子從軍抗擊匈奴。因善於用箭,殺死和俘虜了眾多敵人,升為漢中郎,以騎士侍衛皇帝。多次跟隨文帝射獵,格殺猛獸,文帝曾慨歎:“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劉邦)時,萬戶侯豈足道哉!”意思是說他的膽略才能出眾,但生得不是時候,如果是在漢高祖戰事頻繁的時期,當上萬戶侯又算得了什麼!

漢景帝即位後,李廣為隴西都尉,不久升為騎郎將。

立功顯名,善打硬仗

吳楚七國之亂時,李廣跟隨太尉周亞夫抗擊吳楚叛軍。因奪取叛軍帥旗而在昌邑城下立功顯名。諸王叛亂平定後,李廣先後任上穀太守、上郡太守,後又在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地做太守,李廣才氣天下無雙,以打硬仗而聞名。

匈奴入侵上郡(郡治膚施,今陝西榆林東南魚河堡),景帝派一個寵信宦官同李廣一起統率和訓練軍隊抗擊匈奴。一次宦官帶幾十個騎兵出獵,路遇3名匈奴人騎士與其交戰,結果匈奴人射殺了所有隨從衛士,還射傷宦官,宦官慌忙逃回報告給李廣。李廣認定3人是匈奴的射雕手,於是親率百名騎兵追趕3名匈奴射雕手。

匈奴射雕手因無馬而步行,走了幾十裏後被追上,李廣命令騎兵張開左右兩翼,自己親自射殺二名匈奴射雕手,生擒一名。剛把俘虜縛上馬往回走,匈奴數千騎兵趕來,見到李廣的軍隊以為是漢軍誘敵的疑兵,都大吃一驚,立刻上山擺開陣勢。李廣的百名騎兵也十分害怕,都想掉轉馬頭往回奔。李廣說:“吾去大軍數十裏,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之誘,必不敢擊我。”(《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命令所有的騎兵前進,一直走到離匈奴陣地不到二裏多路的地方才停了下來。李廣又下令道:“皆下馬解鞍!”他手下的騎兵說:“虜多且近,即有急,奈何?”李廣說:“彼虜以我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堅其意。”匈奴騎兵果真不敢冒攻。這時一名騎白馬的匈奴將領出陣來監護他的士兵。李廣騎上馬,帶十幾個騎兵,射殺白馬將,然後重回到他的隊裏,卸下了馬鞍。他命士兵都放開馬匹,睡臥地上。這時天色已晚,匈奴兵始終覺得他們可疑,不敢前來攻擊。半夜時分,匈奴以為漢軍在附近有伏兵,想乘夜襲擊他們,便引兵而去。第二天一早,李廣回到了部隊。身為主將貿然追擊而不通知大軍,此種行為實在不可盲目效仿。

李廣展騎射,漢之飛將軍

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又一次興兵南下,前鋒直指上穀(今河北省懷來縣)。漢軍分四路出擊:一是車騎將軍衛青直出上穀,二是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今山西大同、河北蔚縣一帶)出兵,三是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出兵,四是李廣任驍騎將軍,率軍出雁門關,四路將領各率1萬騎兵。衛青首次出征,直搗龍城(匈奴祭祀天地祖先的地方),斬首700人。李廣終因寡不敵眾而受傷被俘。匈奴單於久仰李廣威名,命令手下:“得李廣必生致之”匈奴騎兵便把當時受傷得病的李廣放在兩匹馬中間,讓他躺在用繩子結成的網袋裏。走了十多裏路,李廣裝死,斜眼瞧見他旁邊有個匈奴少年騎著一匹好馬,李廣突然一躍,跳上匈奴少年的戰馬,把少年推下馬,摘下他的弓箭,策馬揚鞭向南奔馳,匈奴騎兵數百人緊緊追趕。李廣邊跑邊射殺追兵,終於逃脫,收集餘部回到了京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