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蒙恬:築建長城,抗匈勇士(1 / 1)

蒙恬(~公元前210年),漢族,祖籍齊國,山東蒙陰縣人。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在戰國末期他戰功赫赫;率30萬秦軍北抗蠻夷連戰連捷;在征伐蠻夷戰役中戰無不勝,位列中國古代十大名將之一。是祖國西北邊疆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的第一人。

家世淵源,始皇器重

蒙恬的祖先是齊國人。他的祖父蒙驁從齊國來到秦國侍奉秦昭王,官至上卿。蒙驁的兒子叫蒙武,他就是蒙恬的父親。蒙恬曾學獄法為獄官,並負責掌管有關文件和獄訟檔案。蒙恬還有一個弟弟叫蒙毅,後來官至上卿,是秦始皇的得力助手。兄弟二人一武一文,文武雙全。

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王派將軍李信率兵20萬攻打楚國,以蒙武為副將。

在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大業中,蒙恬的祖父蒙驁、父親蒙武,都是秦國著名的將領。為秦國攻城略地,出生入死,為秦國疆土的開拓,為始皇統一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秦始皇對蒙氏家族非常信任與器重。

大敗齊軍,虎視匈奴

蒙恬少年天資聰慧,喜讀兵書,逐漸養成了較高的軍事素養。由於蒙恬祖、父輩都是秦國著名的將領,耳濡目染,從小就立誌報效國家。他對武藝更是到了癡迷的地步。蒙恬長大後武力過人,可謂當世第一猛將。他出色的表現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平時隻要秦始皇外出,其弟蒙毅就與始皇共乘一車,在朝不離始皇左右。蒙恬兄弟二人,一個對外負責軍事,一個國內謀劃政事,有“忠信為國”的美名。秦國的其他將相都不能與他兄弟二人爭寵。

公元前221年,蒙恬做了秦國的將軍,率大軍攻破齊都,實現了秦始皇夢寐以求的全國統一,被授予“內史”官職。

蒙恬與匈奴的關係,好像是上天注定的勢不兩立。在蒙恬生活的年代,邊境經常受到匈奴的掠奪,秦政權受到威脅。尤為嚴重的是,在秦征伐六國的最後階段,匈奴乘機占領了河套地區,即所謂的“河南地”。

這給心懷“忠君、愛國”抱負的蒙恬以很大的施展抱負的空間。

河套之戰,北擊匈奴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為帥統領30萬秦軍北擊匈奴。在黃河之濱,以步兵為主的秦軍與匈奴騎兵展開了一場生死之戰。

按原定的作戰計劃,蒙恬自上郡出發,經榆林進入河套北部,另一支軍隊由義渠蕭關之道進入河套南部,兩軍所至攻擊散落的匈奴部落,未遇重大抵抗就擊敗了匈奴各路人馬,迫使匈奴望風而逃。到公元前215年初冬,已將河套地區的匈奴部落全部肅清,匈奴殘部向西北方向渡河而逃。蒙恬又將兩軍推至黃河南岸,築亭障修城堡,作為黃河防線前哨陣地。度過寒冷的冬季,以待來年春季的戰鬥。

秦王政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初春,蒙恬主力軍由九原(今內蒙古五原縣)渡過黃河,攻擊高闕與陶山(今狼山山脈),另一支軍隊西渡黃河進入賀蘭山脈。蒙恬統率重兵坐鎮上郡,以破竹之勢震懾匈奴人馬向大漠以北撤退700裏。漢代賈誼評價當時匈奴的狀態說:“不敢南下而牧馬。”蒙恬僅一戰就將彪悍勇猛的匈奴重創,使其潰不成軍,四處狼奔。此後,匈奴幾十年不敢犯漢地,蒙恬功至高也。

經過這次戰鬥,給北方帶來了安定的社會環境,為河套地區的開發創造了條件。蒙恬勇敢作戰、出奇製勝、擊敗匈奴的大戰是他一生征戰中最大的一次戰績,人們稱讚他是“中華第一勇士”。

以險製塞,精修秦道

蒙恬打敗匈奴並拒敵於千裏之外,之後他繼續堅守邊陲。蒙恬根據“用險製塞”即以城牆來製騎兵的戰術,調動幾十萬軍隊和百姓築長城,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防護城牆連接起來,並重新加以整修和加固。

建起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達000多公裏的萬裏長城,用來保衛北方農業區域,免遭遊牧匈奴騎兵的侵襲。蒙恬在修築萬裏長城的壯舉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這延綿萬餘裏的長城給後人留下了巨大的文化瑰寶。

同時,蒙恬沿黃河河套一帶設置了44個縣,統屬九原郡。還建立了一套治理邊防的行政機構。又於公元前211年發遣三萬多名罪犯到兆河、榆中一帶墾殖,發展經濟,加強軍事後備力量。這些措施對於邊防的加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另外,蒙恬又派人馬從秦國都城鹹陽到九原,修築了寬闊的直道,克服了九原交通閉塞的困境。這不但加強了北方各族人民經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而且對於調動軍隊,運送糧草、器械、物資等具有重要戰略意義。蒙恬駐守九郡十餘年,風風雨雨烈日寒霜,威震匈奴,受到始皇的推崇和信任。

“點評”

蒙恬在戰國末期,伐韓攻趙、取魏滅楚,攻占齊都臨淄,戰功赫赫;他率領30萬秦軍北抗蠻夷連戰連捷,打得蠻夷節節敗退,數百年不敢南下,使蒙恬一躍成為秦帝國最為出色的將領。被曆史譽為“中華第一勇士”,位列中國古代十大名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