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這些年李國文成精了,沒錯,他的文章散見於全國各地的大報大刊、中報中刊、小報小刊。有一天,我問他一共出了多少部著作了?他說不知道。接著就說:出多少書不用去統計,重要的是質量要高。這話我理解,國文老師對自己的寫作一直是非常嚴格的,從不囫圇寫,所以他的質量都是上乘的。一提李國文,人人都說:“隨筆大家是也。”

就有好多人研究李國文成功的原因。我也琢磨過。還曾應某雜誌之邀,專程上門跟國文老師討教,希望總結個一二三四五。國文老師很配合,認真地坐在對麵沙發上。不過討論了一上午,結論卻讓我很失望。為什麼?你們聽:

一、讀書比較多:青年時畢業於南京國立藝術學校,受過專業訓練,有童子功。後來又係統讀過《紅樓夢》、《二十四史》。二、經曆比較豐富:早年就出來闖蕩江湖,年輕時一舉成名。後來當過右派,勞改,差點“被迫害致死”。改革開放後,獲首屆茅盾文學獎,當《小說選刊》總編輯。三、勤奮,刻苦……再往下,就總結不出來了。

嗨,讀書多的人多了去了,有人能把《紅樓夢》、《二十四史》倒背如流,也沒見他寫成李國文。有豐富經曆的人更多了,全國有五十五萬人打成過右派,還有三反五反分子、四不清分子、走資派、叛徒內奸工賊、五一六分子等等,都被批鬥勞改過,經曆一個賽著一個豐富;其他正常人,外交官、列車員、推銷商、板(車)兒爺、打工仔……走南闖北的人,哪個經曆不豐富,誰又寫成李國文了呢?不成不成,這個總結太失敗了,等於什麼也沒說出來。

在後來的日子裏,我還逮機會跟一些作家們討論過這個問題,七嘴八舌,各抒己見,但總是沒有找到服人的結論。某天早晨,一道靈光一閃,我突然頓悟了:這個命題本身就是荒謬的,你能問為什麼莎士比亞寫出了那麼多偉大的劇作嗎?你能問為什麼巴爾紮克寫出了《人間喜劇》嗎?你能問為什麼普希金天天泡在美人堆裏還寫出了偉大的詩嗎?“為什麼隻有他們能?別人就不能?”根本就不能這樣問——你能問上帝為什麼給人類選擇了地球?當然,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還是要堅持的真理。我們做不成李國文,還是可以學習他的文章的。

本書中的大部分文章,我過去都讀過。本次編書時,又細細品,又有了新收獲。比如《泥愛》,本來題目是《你疼你的兒子,但你的兒子不一定疼你》,發表時大概是太不好排版了,本名變成了副題。這是一篇散文與隨筆的混血兒,主題可以說老掉牙,說的是那千古一理的“溺愛出逆子”。說來咱們都會講這個道理,咱們也都會寫前半截的故事,人間這種故事很多,有的跌宕曲折,有的催人淚下,有的讓人怒發衝冠,按捺不住拿起筆來寫檄文。可是,卻隻有李國文寫出了後半截:明代,宰輔楊士奇乃是一位“兢兢業業,孜孜不懈,極明白事理,極通曉大體的政治家”,但卻因為溺愛其子,成為一個被蒙蔽的糊塗父親。其子“有奏人命已數十,惡不可言,朝廷不得已,付之司法。時士奇老病,不能起,朝廷猶慰安之,恐致憂。後歲餘,士奇終,始論其子於法,斬之。鄉人預為祭文,數其惡流,天下傳誦。”

再如《名父之子多敗德》,除了主論龔自珍與龔半倫,還“順便”提到房玄齡與房遺愛、杜如晦與杜荷、狄仁傑與狄景暉、宋璨與宋渾、李泌與李繁、上官儀與上官婉兒,國文老師比我們高明的就在這兒:他能說古論今,把平麵的物事立體化,將古人的智慧灌輸到我們的頭腦裏,從而使我們這些普通人,也變得深刻起來。他曾在一次答記者問時說:“好在當代散文家們不怎麼愛讀文言文的古籍,我就得以鑽故紙堆,拾遺補缺,作文自娛了。”聽,說得多輕巧,簡直讓我們竊喜:不就是“今天+古人”嗎,好辦了,以後我也這麼寫。可是,且慢,人家李國文能夠把楊士奇、李士奇、趙士奇、王士奇……從卷軼繁浩的故紙堆裏信手拈來,咱們能嗎?

感謝中國青年出版社策劃並出版了這部《李國文說人情世態》(另外還有兩部:《李國文說帝王將相》、《李國文說三教九流》,總共構成了“李國文說係列”,三部都是22萬字,差不多囊括了李國文的散文隨筆精華),使我得以再次享受到閱讀李文的快樂,並又有了人生際遇和知識智慧的新收獲。但是當然,路漫漫其修遠兮,請讀者諸君和我一起,跟著李國文老師上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