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2)(1 / 3)

(三)加快增長的有利環境

“十一五”期間,服務業加快增長和提高比重麵臨一些有利條件。隨著收入水平上升、分工深化、改革加快、城市化進程加速、競爭壓力加大、開放度提高、可持續發展要求迫切等環境的變化,有利於加快服務業發展的環境開始形成。特別是新發展觀提出,發展不僅僅是經濟增長,還要包括擴大就業、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和素質全麵提高、科教文衛事業發達、公共服務健全、發展的成果被全社會成員共享等,歸根到底是為了人的全麵發展。新發展觀的樹立,對服務業加快發展很有利,為統一各方麵認識奠定了重要基礎。

下麵從需求因素和供給因素兩個方麵分析有利於服務業加快發展的環境和條件。

1.需求方麵的有利因素

(1)服務含量高的消費需求成為新的需求熱點。最近幾年,我國居民特別是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加速,消費類電子及通信設備、轎車、住宅、教育等需求熱點穩定形成,這些消費熱點中的服務含量明顯增加。住宅和教育本身就是服務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和汽車製造業是對服務業帶動係數較高的製造業,汽車製造業對汽車服務業的帶動係數達到2倍以上,汽車成為消費熱點,對服務業的帶動作用比對製造業的帶動作用更大;消費類電子與通信設備產品也是高度帶動服務消費的產品,以手機為例,購機是購買產品,通信費用是購買服務,研究表明,後者的支出是前者的4~9倍。

(2)收入水平上升加大對服務業的需求。收入水平的提高會增加對服務產品的需求。特別是一些超出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務產品,在較高收入水平時才能形成大規模消費,例如旅遊、高等教育、休閑、健身消費等。隨著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用於此類消費需求的收入比重會有較大幅度的上升。今後幾年,我國社會保障體係的建設將會加快,會增強人們當期消費的願望和能力。

(3)分工細化產生新的服務需求。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強和國有企業改革的推進,一些“大而全”“小而全”的企業會繼續重組業務,分工過程進一步細化,大量的中間產品和加工過程獨立出來,此時,聯結這些節點形成分工網絡的重要性就顯現出來,競爭壓力還會引導企業將原本內置於企業的服務活動外置,即將一些原來屬於企業內部的職能部門和業務轉移出去,轉向使用由企業外部提供的更加專業化的服務,如各種商務服務、營銷服務、技術服務等。這些中間需求是生產性服務業的重要部分。農業的產業化和市場化的發展將促進為農業生產提供科技、信息、銷售服務等服務業的發展。第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將加大工業對新興服務業的需求,促使金融、證券、研發、中介谘詢、市場營銷、信息網絡服務等服務業的發展。

(4)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是服務業發展的集中地,我國城市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國服務業增加值的85%,城市化水平對服務業的比重有重要影響。這是因為多數服務不可貯存,生產、交換和消費同時發生,需要有聚集性的需求。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製約城市化進程的體製和政策因素的弱化和消除,今後幾年,我國城市化進程繼續加快,將對服務業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2.供給方麵的有利因素

(1)基礎設施改善。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固定資產投資中用於第三產業的投資比重持續上升,第三產業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1991年為37%,1995年和2000年分別上升至48%和59%。這些投資大量投向基礎設施,包括公路和鐵路建設,港口、碼頭、機場建設,以及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等。這些投資有些直接轉化為服務業的產出,有些為更多服務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將在今後若幹年繼續發揮促進服務業發展的積極作用。

(2)打破壟斷。目前我國經濟中存在進入管製和壟斷問題的行業主要在服務業中,其中不少行業服務收費高、服務質量低、服務品種少、服務質量差,抑製了消費也製約了服務業自身的發展。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加快推進這些壟斷行業的改革,包括放寬準入領域,降低準入條件,培養多元化的競爭主體等方麵。消除壟斷的行業主要是服務行業,包括電信、銀行、保險、證券、民航、鐵路等。多年改革的經驗表明,競爭能夠提高服務質量,降低服務價格,從而促進服務業提高競爭力、擴大供給和加快發展。

(3)擴大開放。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服務業正在按照入世承諾逐步擴大開放。根據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服務貿易承諾表,未來3年,即“十五”最後1年和“十一五”前2年將是我國服務貿易領域的重點開放期,外資股比、服務地域、經營範圍等保護性限製都將取消。可以預計在“十一五”期間,我國服務領域吸收外資將保持持續增長,成為我國吸收外資新的增長點。加快服務業對外開放能提高服務業的競爭力和加快發展。

(4)社會共識形成。最近一兩年,投資高速增長、工業高速增長帶動的工業化帶來一係列問題,如吸納就業能力低、大量消耗能源和原材料、對生態和環境的嚴重破壞、投資和消費的失調、經濟社會發展不同步等,使社會各個方麵對發展服務業的重要性有了共識,認識到產業結構嚴重失調、服務業發展明顯滯後這種增長模式難以為繼。這種共識有利於統一思想,從體製和政策各個方麵加大促進服務業發展的力度。

(四)2010年服務業發展的預測模型及其結果

本部分設計了一個計量模型,預測“十一五”期間服務業的增長和比重上升的幅度。課題組使用各國最新的截麵數據,選擇了考察變量和控製變量,用兩個多元回歸模型分別確認服務業產值增長和就業增長的影響因素,並據此對我國2010年和2020年服務業比重可能達到的水平進行預測。

1.模型設計

Rv=α+β1×Popu+β2×Area+β3×Opec+γ1×log(GNIpManup)+γ2×Urban

Rl=α+β1×Popu+β2×Area+β3×Opec+γ1×log(GNIpManup)+γ2×Urban

式中:Rv、Rl分別表示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和服務業就業占總就業的比重,模型中包含了下麵這些變量。文中所用數據都取自世界銀行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2003。

(1)考察變量。變量包括人均收入、人均工業增加值和城市化水平。人均國民收入(GNIp)。采用一國人均國民收入GNIp而沒有使用人均GDP,是因為影響服務業增長最直接的因素是收入水平而不是GDP水平。這一指標也是世界銀行劃分國家類別的標準,在進行比較研究特別是分組別比較研究時各國數據口徑一致。現實中,人均GNI和人均GDP之間相差不顯著。

人均工業增加值(Manup)。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來自生產服務業,因此工業發展應該是影響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由於GNIp和Manup兩者存在高度相關性,在估計時,隻取其中的一個,兩者中間的“︱”表示替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