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3)(2 / 3)

(一)調整宏觀政策,防範金融風險

“十一五”時期,在我國的金融風險還相當高而金融風險又相對集中於銀行的情況下,為避免對比較脆弱的金融體係造成大的衝擊,國家的宏觀政策應著重把握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避免增長過速造成金融係統動蕩。為避免高速度引發的金融危機,我們認為,在“十一五”時期,應對我國的增長速度有所控製,例如,年增長率不超過8%或8.5%,季度與上年同期比不超過9%或9.5%等。

二是避免改革過速造成金融係統動蕩。消化已剝離的不良資產需要資金,消化尚未剝離的不良資產也需要資金;增補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金需要資金,進一步整頓地方金融機構同樣需要資金。金融係統之外,國有企業的改革需要資金支持為了解決原民主德國一萬多家國有企業一兩千億馬克資產的民營化問題,聯邦德國花了5000億馬克用於企業整頓、環境治理及職工培訓,我們又拿得出多少呢?,社會保障體係的建立和完善可能需要更多的資金據世界銀行及徐滇慶教授做的關於中國養老金缺口的模型演算發現有73000億的缺口。參見趙曉等撰寫的《中國銀行業的危機時刻》一文,發表於《財經界》2003年8月。。而我們知道,我國財政所能夠動員的資金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支持改革的資金可能相當大一部分需要來自金融係統,這就必須對各項改革措施進行統籌考慮,避免給本來就相當脆弱的金融係統帶來更大的負擔。

我們建議,對上述及其他各項改革的進程應設計行動的“路線圖”,以協調各方麵的關係,並對每一步改革措施的成本做出必要的估計,以便年度內留有足夠的資金支持改革,使之既能夠保證改革順利進行,又不至於給財政和金融係統造成過大的壓力。

三是避免結構調整過速造成金融係統動蕩。“十一五”時期,結構調整仍將作為主線。要推進產業結構升級,提高城鎮化水平,調整城鄉結構,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推進西部大開發,支持老工業基地的調整和改造,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信息化等等。結構調整應以市場機製為基礎來進行,政府給予適當調控。“十一五”時期,結構調整一定要量力而行,同樣需要設計一個有資金支持、有市場需求的結構調整的行動“路線圖”,避免一擁而上,給脆弱的金融係統帶來難以承受的衝擊。

(二)完善法製,保證改革的公正性,繼續完善擴大就業政策,建立社會安全網

采取措施保證改革的公正性,擴大改革的受益麵。加快收入分配體製改革應當成為“十一五”時期改革的重點。收入分配改革的目的是不斷增強改革動力,為社會發展提供基礎。收入分配改革應當成為“十一五”時期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最基本的內容之一。

統籌城鄉發展,在實現城市化的過程中保護農民的利益,實現工業對農業的反哺,完善土地製度。進一步消除城鄉分割的體製性障礙,廢除對農民工的歧視性政策(包括就業、子女入學、戶口、社會保障等方麵)。

“十一五”時期解決失業問題,重點應針對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及老工業基地、資源枯竭地區和生活困難的長期下崗失業人員。

完善社會保障製度,包括彌補國有企業老職工的原有欠賬;擴大醫療、失業和養老保險金的覆蓋麵;建立可靠的社會保障資金來源;建立統一的社會保障製度,降低社會保障管理成本。

盡快建立新的治理模式,並加強政府的某些新功能,政府要著力解決好失業問題、社會保障問題、社會秩序問題等,為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三)轉變增長模式和消費模式,促進能源和生態環境可持續利用

要從多方麵來考慮從而製定一個和諧的能源政策。在關注能源安全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對環境的保護,使環境能可持續地發展下去,必須選擇新的發展模式。

在貫徹新的發展觀和實現新的發展模式轉換的同時,必須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的生活方式,避免重複發達國家資源浪費的消費模式。在這個過程中,政府適當的政策幹預是必須的。必要的經濟手段,諸如價格政策、稅收政策等,對於建立可持續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至關重要,通過政策來規範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行為,推動他們選擇可持續的行為模式。

為了實現能源和環境的可持續利用,應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和資源危機,縮小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技術方麵的差距,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產業結構轉型,必須進行可持續的能源和生態技術開發,轉變增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