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麵臨的環境---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課題組
我國在“十一五”時期及今後一段時間裏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環境的最重要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麵。
(1)城市化的發展。城市人口比例在“十一五”期間將超過農村人口比例,我國將進入一個真正以城市為主導的現代化國家。
(2)全麵對外開放。“十一五”期間將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麵臨著全麵開放的最為重要的5年,而這一開放的最重要標誌就是金融的對外開放,我國經濟將進一步納入到金融全球化之中。
(3)市場化的推進。市場經濟製度進一步完善,降低經濟扭曲,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強調可持續發展戰略。
(4)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進入到最重要的時期。如收入分配的倒“U”形轉折點在這期間要完成,農民大規模變成市民後的社會保障、教育和城市基礎設施提供要在這期間打下基礎等。政府的公共支出調整的方向是支持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以保證經濟增長的平穩和人民獲得分享“發展紅利”的權利。
這些關鍵性因素將在很大程度上從經濟空間與結構、製度與社會的方麵影響著中國經濟發展的進程。因此,必須從大的曆史跨度上以關鍵性因素形成理論評估框架,才能對現實的問題進行評價,並全麵分析“十一五”及今後一段時間我國麵臨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
黨的“十六大”在對國內外形勢進行全麵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作出了一個重要判斷,這就是:21世紀頭20年,是我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2003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000美元,邁上了一個新台階,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世界銀行標準)。按既定的部署和現行彙率計算,到2020年將達到3000美元。“十一五”是整個現代化進程中一個非常關鍵的經濟社會轉折期,必須在這一個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過程中抓住戰略機遇,應對好挑戰。強調科學發展觀與實現戰略性轉變是經濟社會發展環境支撐我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成功的關鍵。
一、一個關於增長的宏觀評估框架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人均收入增長了近5倍,2003年人均GDP超過了1000美元,對中國這樣一個大國而言,隻用了一代人就完成了其他國家用幾個世紀才能取得的經濟成就。經濟的快速增長和急劇的經濟社會結構的變化雖然解決了很多問題,但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和挑戰。比如資源環境的製約,社會發展的製約。這些都涉及以什麼樣的方式增長以及“經濟增長紅利”是否被普遍分享的問題。
我國從“九五”和“十五”時期就開始關注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問題,“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強調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傳統經濟發展的評估主要集中在收入創造上。20世紀五六十年代,GDP是經濟增長最重要的衡量指標;20世紀70年代後出現了“有增長無發展”的拉美國家經濟模式,盡管經濟在快速增長,但兩極分化嚴重,出現了一係列問題,經濟增長重新陷入無法增長的情形中,其中一個根本的問題就是“滴漏效應”無法自動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收入分配問題成為了發展中國家的一個大問題。一國的經濟增長隻有被人們普遍分享,才能保持經濟社會的穩定。於是,收入和機會分配的均等性問題開始納入到經濟增長的評估框架中;後來又出現了很多社會性指標,如識字率、預期壽命率等。到了20世紀末,人們從人與自然和諧的角度提出了新的標準,環境、能源等成為增長的可持續研究的另一個最為重要的維度,而且這一維度已經逐步成為全球標準。
以上對發展的認識過程體現了關於增長的宏觀評估框架的演進。古典經濟增長理論集中在有形資本的積累,增長的速度是有形資本積累的函數;新增長理論開始關注人力資本,也關注人口變量對經濟的影響,廣泛討論了社會資本、自然(和環境)資本的影響,也奠定了新的發展指標。從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的經驗看,僅僅關注增長速度已逐步讓位於關注增長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以及經濟增長和社會、自然的協調上。經濟增長、社會和自然以及治理機製相互推動才能完成現代化的發展,評估發展的三重維度在當今經濟社會發展中凸現出來:①增長將所有的資產納入到核算體係中,包括有形資產、人力(和社會)資產、自然(和環境)資產;②收入和機會的公平分配(普遍分享的權利包括教育、社會保障覆蓋、衛生等);③建立良好的政府治理機製,提高管理效率和抑製腐敗。
上述評估框架在理論上是比較完美的,人力和自然資本通過提高其收益同樣為有形資本的積累作出貢獻。而有形資本增加了人力資本和自然資本的收益,在市場有效反映這一點時,會增加整體的累積效益。人力資本和環境變量的不斷改進推進了經濟增長全要素生產率(TFP)的提高,保證了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從而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福利改善。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在指標體係上強調了經濟增長、社會、環境和製度,形成了一個非常好的評估現實和未來發展的框架。這樣一個評估增長的新框架,有助於我們審視未來發展的機遇和挑戰,以及有效地理解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環境的變化軌跡和為此而進行的戰略性轉變。圖1評估發展的三重維度示意
二、新視野下的戰略機遇
縱觀迄今為止的世界經濟發展曆史,後起的經濟大國實現經濟趕超無一不是抓住了經濟發展的重大曆史機遇而獲成功的。一般說來,經濟發展重大曆史機遇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麵因素作用下形成:①加入到世界經濟一體化過程,相互合作;②抓住從科技革命發展起來的產業革命的機遇;③加大國家內部的經濟結構調整,加速物質和人力資本的積累顯然,從宏觀評估框架來看,這裏關於人力資本、物質資本積累以及技術進步都是需要通過開放來更好地完成的。這裏沒有涉及經濟發展與社會、自然之間的協調。而這些將是未來中國發展的重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