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1)(2 / 3)

(2)我國目前正在全麵建設的小康社會和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的小康社會也是兩個不盡相同的概念,存在著明顯的繼續發展關係。曾培炎,2002年11月10日,新華社。現在專家學者在論述小康社會時、各地在製定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發展規劃時,出現一種普遍的做法就是,將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小康水平簡稱為“總體小康(社會)”,而將正在全麵建設的小康社會簡稱為“全麵小康(社會)”或是“大康(社會)”。實際上,全麵建設小康社會並不就是要建設全麵小康社會,“總體小康(社會)”與“全麵小康(社會)”在邏輯上也並不能形成對應關係,“總體”不可能延伸出“全麵”的對應概念。也不應該從現在的“小康”概念簡單地庸俗化地推導出“大康”概念。從邏輯上,我們主張,可以用“目前小康(社會)”與“未來小康(社會)”兩個概念來替代上述兩個發展階段的小康社會。

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到2000年我們實現了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在我國曆史上和人類發展史上都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是,正如“十六大”報告指出的,我們“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麵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何謂“低水平的、不全麵的、發展很不平衡的”?目前公認的觀點是,所謂“低水平”,就是雖然我國經濟總量已經達到一定規模,但人均水平還比較低。到2000年,我國尚有3000萬人溫飽問題沒有完全解決,城市也有一批人口在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還有相當數量的人口雖然溫飽問題得到解決,但尚未達到小康水平。2000年底,我國人均GDP隻有800多美元,屬於中下等收入國家的水平。而到2020年,我國人均GDP將超過3000美元,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小康社會是一個從低到高的發展過程,目前的小康隻能說是剛剛跨過“門檻”的小康。所謂不全麵,就是指目前的小康基本上還處於生存性消費的滿足,而發展性消費還沒有得到有效滿足,社會保障還不健全,環境質量還有待提高。所謂發展很不平衡,是指城鄉之間、地區之間,還存在相當大的發展差距。無論是從人均收入水平、消費水平,還是從城鄉勞動生產率、工農技術裝備水平看,或是從城鄉居民享受的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文化、基礎教育程度看,城鄉差別總體上都已達到曆史最嚴重的程度。目前城市居民收入至少是農村居民的3倍。2002年,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1400美元,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更超過了3000美元,而西部九省區的平均水平還不到600美元。“十六大”報告提出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就是要針對這些問題,建設一個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麵的、發展比較均衡的小康社會。所謂更高水平,就是指用大體20年時間,使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人均超過3000美元,相當於當時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基本實現工業化,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係。所謂更全麵,就是指經濟、政治、文化全麵發展的小康。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製更加完備,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接受良好教育,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人與自然更加和諧。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足、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所謂發展比較均衡,就是使城鄉差別、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得到扭轉,城市人口比重超過50%,社會保障體係比較健全,家庭財產普遍增加,廣大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由此可見,我們不能用所謂的“總體小康”概念,來反映和表述我們已經實現了的小康,也不能用“全麵小康”概念,來概括和代表今後20年我們所要全麵建設的小康社會。二、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十六大”報告對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進行了專門的全麵深入闡述。“十六大”報告根據我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和“新三步走”戰略,將“新三步走”的第二步目標確立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十六大”報告指出,根據“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黨100年和新中國成立100年的發展目標,我們要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麵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十六大”報告在有關政治建設和政治體製改革部分還提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

“十六大”報告在最後結束語部分還對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進行進一步概括,明確提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麵,就是要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