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新的發展觀,做好“十一五”規劃編製工作---馬凱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明確了本世紀頭20年我國經濟建設和經濟體製改革的主要任務。“十一五”時期,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承前啟後的關鍵時期,“十一五”規劃,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提出後的第一個五年規劃。編製和實施好這一規劃,對於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一、用新的發展觀指導“十一五”規劃的編製
做好“十一五”規劃編製工作,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抓住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迎接挑戰,加快發展;要緊緊圍繞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促進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要按照“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要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做好“十一五”規劃編製工作,要以人為本,堅持全麵、協調和可持續的發展觀。要注重統籌兼顧,促進經濟與社會、城市與農村、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全麵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
(一)以人為本,全麵發展
發展不隻是增長,發展還包括經濟結構的優化、科技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的改善、社會的進步,歸根到底是為了人的全麵發展。國內生產總值是反映經濟增長的重要指標,但不能全麵反映發展的所有內涵。如果在指導思想上把經濟增長本身當作最終的目的,就會過於看重國內生產總值及其增長速度,自覺不自覺地忽視擴大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健全公共服務、保護資源環境等與人的全麵發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的問題。在工作中就會確定不太符合實際的高指標,甚至不顧實際情況地層層分解、級級加碼。這是帶來部分產業盲目投資、不合理重複建設等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不利於擴大消費需求,不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利於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和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不利於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樹立正確的發展觀,要全麵把握發展的內涵。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促進發展的政策,要更多地把增加居民收入、擴大就業、解決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問題放到重要位置。結構調整政策,不僅要促進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而且要促進就業結構的調整。收入分配政策,不僅要有利於促進經濟的快速增長,而且要使廣大人民群眾能夠分享經濟快速增長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