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古代小說(3 / 3)

到了次日早起,覺黛玉又緩過一點兒來。飯後,忽然又嗽又吐,又緊起來。紫鵑看著不祥了,連忙將雪雁等都叫進來看守,自己卻來回賈母。那知到了賈母上房,靜悄悄的,隻有兩三個老媽媽和幾個做粗活的丫頭在那裏看屋子呢。紫鵑因問道:“老太太呢?”那些人都說不知道。紫鵑聽這話詫異,遂到寶玉屋裏去看,竟也無人。遂問屋裏的丫頭,也說不知。紫鵑已知八九,“但這些人怎麼竟這樣狠毒冷淡!”又想到黛玉這幾天竟連一個人問的也沒有,越想越悲,索性激起一腔悶氣來,一扭身便出來了。自己想了一想,“今日倒要看看寶玉是何形狀!看他見了我怎麼樣過的去!那一年我說了一句謊話他就急病了,今日竟公然做出這件事來!可知天下男子之心真真是冰寒雪冷,令人切齒的!”一麵走,一麵想,早已來到怡紅院。隻見院門虛掩,裏麵卻又寂靜的很。紫鵑忽然想到:“他要娶親,自然是有新屋子的,但不知他這新屋子在何處?”

正在那裏徘徊瞻顧,看見墨雨飛跑,紫鵑便叫住他。墨雨過來笑嘻嘻的道:“姐姐在這裏做什麼?”紫鵑道:“我聽見寶二爺娶親,我要來看看熱鬧兒。誰知不在這裏,也不知是幾兒。”墨雨悄悄的道:“我這話隻告訴姐姐,你可別告訴雪雁他們。上頭吩咐了,連你們都不叫知道呢。就是今日夜裏娶,哪裏是在這裏,老爺派璉二爺另收拾了房子了。”說著又問:“姐姐有什麼事麼?”紫鵑道:“沒什麼事,你去罷。”墨雨仍舊飛跑去了。紫鵑自己也發了一回呆,忽然想起黛玉來,這時候還不知是死是活。因兩淚汪汪,咬著牙發狠道:“寶玉,我看她明兒死了,你算是躲的過不見了!你過了你那如心如意的事兒,拿什麼臉來見我!”一麵哭,一麵走,嗚嗚咽咽的自回去了。

林黛玉是《紅樓夢》著力塑造的悲劇性衝突的中心人物。她蔑視功名富貴,反對封建道德,追求個性解放,向往愛情幸福,因而備受壓抑和摧殘。這裏所選的是全書反映黛玉性格和命運的重要一節。黛玉得知賈母等人已經謀劃好寶玉與寶釵的婚事的消息,精神上受到致命的打擊,她一麵咳嗽吐血,一麵自焚詩稿。作品通過對這一悲慘情形的描寫,表現了這位封建禮教叛逆者的不幸遭遇和她對封建勢力拚死抗爭、毫不妥協的堅決態度。

作者準確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著眼於人物的特定處境,運用精細逼真的白描筆法刻畫黛玉在“一息奄奄”、“萬無生理”的情況下,拚力掙紮著撕絹焚稿這一典型細節,真實自然地表達出她悲傷絕望的內心世界。文中沒有刻意的渲染與烘托,也沒有驚人的哭罵與呐喊,然而在平易從容的字裏行間,黛玉的大悲大恨卻真切感人,令人震撼。

圍繞著中心情節黛玉焚稿,作者還注意表現當時的環境氛圍。文中寫黛玉病得“日重一日”,危在旦夕,可身邊卻隻有兩名丫環,別無親人照看,這就充分表現出黛玉處境的淒涼。同時在本節開頭與結尾的記敘中,作者運用看似漫不經心的筆觸,巧妙涉及賈母等人,順勢穿插交代幾句“賈府中上下人等都不過來”,“這幾天竟連一個人問的也沒有”如此等等,著墨雖然不多,悲涼的氣氛卻籠罩全篇。這樣的描寫暴露了封建家族的虛偽和冷酷,創造了黛玉焚稿的典型環境,因而賦予人物言行以深刻的思想內涵。

第四節 古代戲劇

牡丹亭·遊園驚夢

湯顯祖湯顯祖(公元1550—1616),字義仍,號若士、海若,晚年號繭翁,自署清遠道人,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他是明代戲劇家的傑出代表,也是中國古代戲曲的偉大作家之一。明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進士,曆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禮部主事,因上書批評時政,被貶為廣東徐聞典史,後改任浙江遂昌知縣。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棄官歸家,從事戲曲創作。著有《紫釵記》、《牡丹亭》(又名《還魂記》)、《南柯記》、《邯鄲記》四種,合稱“臨川四夢”。《牡丹亭》是其代表作,蜚聲劇壇,膾炙人口。全劇五十五出,《驚夢》是其中一折,本文所選為“遊園”片段。

〔繞地遊〕(旦上)夢回鶯囀,亂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貼上)炷盡沉煙,拋殘繡線,恁今春關情似去年?

〔烏夜啼〕(旦)曉來望斷梅關,宿妝殘。(貼)你側著宜春髻子恰憑闌。(旦)剪不斷,理還亂,悶無端。(貼)已分付催花鶯燕借春看。(旦)春香,可曾叫人掃除花徑?(貼)分付了。(旦)取鏡台衣服來。(貼取鏡台衣服上)“雲髻罷梳還對鏡,羅衣欲換更添香。”鏡台衣服在此。

〔步步嬌〕(旦)嫋晴絲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停半晌,整花鈿。沒揣菱花,偷人半麵,迤逗的彩雲偏。(行介)步香閨怎便把全身現!(貼)今日穿插的好!

〔醉扶歸〕(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兒茜,豔晶晶花簪八寶填,可知我常一生兒愛好是天然。恰三春好處無人見,不提防沉魚落雁鳥驚喧,則怕的羞花閉月花愁顫。(貼)早茶時了,請行。(行介)你看:“畫廊金粉半零星,池館蒼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繡襪,惜花疼煞小金鈴。”(旦)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皂羅袍〕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爺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貼)是花都放了,那牡丹還早。

〔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紅了杜鵑,荼蘼外煙絲醉軟。春香嗬,牡丹雖好,他春歸怎占的先!(貼)成對兒鶯燕嗬,(合)閑凝眄,生生燕語明如剪,嚦嚦鶯歌溜的圓。(旦)去罷。(貼)這園子委是觀之不足也。(旦)提他怎的!(行介)

〔隔尾〕觀之不足由他繾,便賞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到不如興盡回家閑過遣。(作到介)(貼)“開我西閣門,展我東閣床;瓶插映山紫,爐添沉水香。”小姐,你歇息片時,俺瞧老夫人去也。(下)

——選自《牡丹亭》,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版

《牡丹亭》寫的是太守的女兒杜麗娘為追求愛情因夢而死,因夢而生,終於同書生柳夢梅結為夫妻的故事,充滿浪漫色彩。湯顯祖曾說:“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作品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熱情歌頌了反對封建禮教,追求自由主義的愛情和強烈要求個性解放的精神。

“驚夢”(遊園)由女主角杜麗娘的六支唱曲組成。前三支表現杜麗娘遊園前的心緒,後三支則寫遊園中的種種思想活動。整出戲通過描繪杜麗娘在遊園過程中“迎春—愛春—惜春—傷春”的感情變化,表現了她青春的覺醒、對封建禮教的不滿和對幸福自由的向往,由此揭示出封建禮教對生命的束縛和摧殘。“遊園”這一關目,成為杜麗娘從名門閨秀走上叛逆封建禮教道路的起點,對全劇情節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一部分不僅是全劇情節發展的重要關節,更是全劇最精彩的片段。作者把寫景、抒情和刻畫人物心理活動,非常巧妙地結合起來,表現出情與理的衝突,顯示了女主人公覺醒的過程;采用多層次的細膩描寫,刻畫了杜麗娘美好的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十分鮮明生動;創造迷人的戲劇場麵,將明媚的春天同人物孤寂的處境相映照,使劇本帶有濃烈的抒情性,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語言典雅清麗,準確生動,華美工巧,充滿詩情畫意,具有高度的藝術表現力。

西廂記·長亭送別

王實甫王實甫,名德信,大都人,生卒年不詳。據《錄鬼簿》載,他是元雜劇早期的作家,大約和關漢卿同時,主要創作約在元貞、大德(公元1295—1307)年間。明初賈仲明為他寫的一首吊詞《淩波仙》說:“風月營,密匝匝列旌旗。鶯花寨,明飆飆排劍戟。翠紅鄉,雄糾糾施謀智。作詞章,風韻美。士林中,等輩伏低。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可見王實甫及其《西廂記》在當時就極享盛名。所做雜劇可考的有十三種,今存《西廂記》、《破窯記》、《麗春堂》三種及《芙蓉亭》、《販茶船》兩殘本。王實甫創作注重文采,風格優美典雅,具有抒情詩一般的意境,開創了雜劇中的文采派,與以關漢卿為代表的本色派並稱。

(夫人長老上雲)今日送張生赴京,就十裏長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長老先行,不見張生小姐來到。(旦、末、紅同上)(旦雲)今日送張生上朝取應,早是離人傷感,況值那暮秋天氣,好煩惱人嗬!“悲歡聚散一杯酒,南北東西萬裏程。”(唱)

〔正宮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滾繡球〕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柳絲長玉驄難係,恨不得倩疏林掛住斜暉。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回避,破題兒又早別離。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裏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

(紅雲)姐姐今日怎麼不打扮?(旦雲)你那知我的心裏嗬?(唱)

〔叨叨令〕見安排著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有甚麼心情將花兒、靨兒,打扮得嬌嬌滴滴的媚。準備著被兒、枕兒,則索昏昏沉沉的睡。從今後衫兒、袖兒,都揾濕做重重迭迭的淚。兀的不悶殺人也麼哥!兀的不悶殺人也麼哥!久已後書兒、信兒,索與我淒淒惶惶的寄。

(做到了見夫人科)(夫人雲)張生和長老坐,小姐這壁坐,紅娘將酒來。張生,你向前來,是自家親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將鶯鶯與你,到京師休辱沒了俺孩兒,掙揣一個狀元回來者。(末雲)小生托夫人餘蔭,憑著胸中之才,覷得官如拾芥耳。(潔雲)夫人主張不差,張生不是落後的人。(把酒了,坐)(旦長籲科)(唱)

〔脫布衫〕下西風黃葉紛飛,染寒煙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簽坐的,蹙愁眉死臨侵地。

〔小梁州〕我見他閣淚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見了把頭低,長籲氣,推整素羅衣。

〔幺篇〕雖然久後成佳配,奈時間怎不悲啼。意似癡,心如醉,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

(夫人雲)小姐把盞者!(紅遞酒了,旦把盞長籲科,雲)請吃酒!(唱)

〔上小樓〕合歡未已,離愁相繼。想著俺前暮私情,昨夜成親,今日別離。我諗知,這幾日相思滋味,卻原來此別離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嗬輕遠別,情薄嗬易棄擲。全不想腿兒相挨,臉兒相偎,手兒相攜。你與俺崔相國做女婿,妻榮夫貴,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

(紅雲)姐姐不曾吃早飯,飲一口兒湯水。(旦雲)紅娘,什麼湯水咽得下!(唱)

〔滿庭芳〕供食太急,須臾對麵,頃刻別離。若不是酒席間子母每當回避,有心待與他舉案齊眉。〔麼〕雖然是廝守得一時半刻,也合著俺夫妻每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尋思起就裏,險化做望夫石。

(夫人雲)紅娘把盞者!(紅把酒科)(旦唱)

〔快活三〕將來的酒共食,嚐著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氣息,泥滋味。

〔朝天子〕暖融融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淚。眼麵前茶飯怕不待要吃,恨塞滿愁腸胃。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裏。一個這壁,一個那壁,一遞一聲長籲氣。

(夫人雲)輛起車兒,俺先回去,小姐隨後和紅娘來。(下)(末辭潔科)(潔雲)此一行別無話兒,貧僧準備買登科錄看,做親的茶飯少不得貧僧的。先生在意,鞍馬上保重者!從今經懺無心禮,專聽春雷第一聲。(下)(旦唱)

〔四邊靜〕霎時間杯盤狼藉,車兒投東,馬兒向西,兩意徘徊,落日山橫翠。知他今宵宿在那裏?在夢也難尋覓。

(旦雲)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來。(末雲)小生這一去,白奪一個狀元,正是“青霄有路終須到,金榜無名誓不歸”。(旦雲)君行別無所贈,口占一絕,為君送行:“棄擲今何在,當時且自親。還將舊來意,憐取眼前人。”(末雲)小姐之意差矣,張珙更敢憐誰?謹賡一絕,以剖寸心:“人生長遠別,孰與最關親?不遇知音者,誰憐長歎人?”(旦唱)

〔耍孩兒〕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伯勞東去燕西飛,未登程先問歸期。雖然眼底人千裏,且盡生前酒一杯。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內成灰。

〔五煞〕到京師服水土,趁程途節飲食,順時自保揣身體。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風霜要起遲!鞍馬秋風裏,最難調護,最要扶持。

〔四煞〕這憂愁訴與誰?相思隻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華嶽低。到晚來悶把西樓倚,見了些夕陽古道,衰柳長堤。

〔三煞〕笑吟吟一處來,哭啼啼獨自歸。歸家若到羅幃裏,昨宵個繡衾香暖留春住,今夜個翠被生寒有夢知。留戀你應無計,見據鞍上馬,閣不住淚眼愁眉。

(末雲)有什麼言語囑咐小生咱?(旦唱)

〔二煞〕你休憂“文齊福不齊”,我則怕你“停妻再娶妻”。你休要“一春魚雁無消息”!我這裏青鸞有信頻須寄,你卻休“金榜無名誓不歸”。此一節君須記:若見了那異鄉花草,再休似此處棲遲。

(末雲)再誰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小姐放心,小生就此拜辭。(旦唱)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靄相遮蔽。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我為什麼懶上車兒內,來時甚急,去後何遲?

(紅雲)夫人去好一會,姐姐,咱家去!(旦唱)

〔收尾〕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裏。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旦紅下)(末雲)仆童趕早行一程兒,早尋個宿處。淚隨流水急,愁逐野雲飛。(下)

——選自《西廂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西廂記》是一部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思想傾向的優秀雜劇。《長亭送別》是其中的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劇最為膾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既是塑造鶯鶯形象的重場戲,也充分體現了王實甫的劇作情景交融、富於文采的特點。

崔張二人自由愛戀,經曆重重波折之後,衝破了封建禮教的束縛,終於佳期幽會,私自結合了。崔老夫人為了“遮醜”,被迫勉強答應了婚事。這是封建禮教叛逆者的一次重大勝利。但老夫人不甘心相國小姐下嫁白衣書生,於是立逼張生上京應試,把剛剛結合的一對男女又生生拆散。《長亭送別》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展開劇情的。這折戲著重描寫鶯鶯和張生濃重的離愁別恨,進一步揭露了封建禮教的冷酷和門第觀念的無情。劇本細膩地揭示了鶯鶯性格的發展。鶯鶯比張生對離別有更深一層的憂慮和悲哀:若張生落榜,怕他真的回不來;如張生高中,又擔心他“停妻再娶妻”。這從側麵反映了封建社會婦女的不幸。鶯鶯把功名富貴視為“蝸角虛名,蠅頭微利”,認為“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鶯鶯的這種思想品格是大膽可貴的。

這折戲在藝術上也有著鮮明的特色。它對人物微妙的心理、複雜的感情,刻畫得異常細膩逼真,並通過景物描寫加以烘托,融情於景,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作者善於把古典詩詞中含蓄凝練的語言與通俗流暢的民間口語融合起來,樸實中含典雅,淺近中見深邃,意境幽美,情調纏綿,音韻和諧,具有濃鬱的詩情畫意。

§§第二章 中國現當代文學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