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祭有四時:春祭曰礻勺,夏祭曰,秋祭曰嚐,冬祭曰。礻勺,陽義 也;嚐,陰義也。者,陽之盛也,嚐者,陰之盛也。故曰"莫重於嚐"。 古者於也,發爵賜服,順陽義也;於嚐也,出田邑,發秋政,順陽義也。故 《記》曰:"嚐之日,發公室,示賞也。"草艾則墨,未發秋政,則民弗敢草也。
故曰:嚐之義大矣。治國之本也,不可不知也。明其義者,君也;能其事 者,臣也。不明其義,君人不全;不能其事,為臣不全。夫義者,所以濟誌也, 諸德之發也。是故,其德盛者,其誌厚。其誌厚者,其義章。其義章者,其祭也 敬。祭敬,則竟內子孫莫不敬矣。是故,君子之祭也,必身親蒞之,有故則使人 可也。雖使人也,君不失其義者,君明其義故也。其德薄者,其誌輕,疑於其義, 而求祭,使之必敬也,弗可得已。祭而不敬,何以為民父母矣。
夫鼎有銘,銘者,自名也。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後世者也。 為先祖者,莫不有美焉,莫不有惡焉,銘之義,稱美而不稱惡。此孝子孝孫之心 也。唯賢者能之。銘者,論訁巽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勳勞慶賞聲名,列於天下, 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以祀其先祖者也。顯揚先祖,所以崇孝也。身比焉, 順也,明示後世,教也。夫銘者,一稱而上下皆得焉耳矣。是故,君子之觀於銘 也,既美其所稱,又美其所為。為之者,明足以見之,仁足以與之,知足以利之, 可謂賢矣。賢而勿伐,可謂恭矣。
故衛孔悝之鼎銘曰:"六月丁亥,公假於大廟。公曰:'叔舅!乃祖莊叔, 左右成公。成公乃命莊叔,隨難於漢陽,即宮於宗周,奔走無射。啟右獻公。獻 公乃命成叔,纂乃祖服。乃考文叔,興舊耆欲,作率慶士,躬恤衛國,其勤公家, 夙夜不解,民鹹曰休哉!'公曰:'叔舅!予女銘,若纂乃考服。'悝拜稽首曰: '對揚以辟之,勤大命施於彝鼎。'"此衛孔悝之鼎銘也。古之君子,論訁巽其 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後世者也。以比其身,以重其國家,如此。子孫之守宗廟社 稷者,其先祖無美而稱之,是誣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傳,不仁也。 此三者,君子之所恥也。
昔者,周公旦有勳勞於天下。周公既沒,成王康王追念周公之所以勳勞者, 而欲尊魯,故賜之以重祭。外祭則郊社是也,內祭則大嚐是也。夫大嚐,升 歌《清廟》,下而管《象》,朱幹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此 天子之樂也。康周公,故以賜魯也。子孫纂之,至於今不廢,所以明周公之德而 又以重其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