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宋代軍事訓練的弊端及影響(2 / 2)

(三)軍事訓練理論建設不足

宋代的兵書傳世的有一定數量,兵學文化也曆來被認為非常繁榮。但是這種繁榮隻是限於前代的總結,而基於當代軍事形勢卻沒有多少實際理論,這也不可避免的影響到軍事訓練理論建設。

傳世的宋代兵書中,《武經總要》談到軍事訓練相對較多,但也隻是集中北宋中期之前,此後再無專著探討軍事訓練。吳璘據說曾著有兵書,分析“疊陣法”,其著作中可能會涉及軍事訓練,可惜已經失傳。

宋人大量奏折、時論、兵書中經常講軍事訓練,但其中多是泛泛而談,不能切入實質性問題,即不能提出“練什麼”、“怎麼練”的解決之道,而這與武將素質密切相關聯,武將素質又與當時的軍政腐敗相連,進而造成了宋代軍事訓練開展不力。

二、宋代軍事訓練的評價及影響

宋代軍事訓練是基於其自身的作戰任務而存在與發展的,其重步兵訓練與“以步製騎”的訓練思想,是對前代軍事訓練體係的總結,也是依據實際情況製定的訓練措施。從當時實戰來看,宋軍的軍事訓練效果應該是取得了一定成績。北宋對西夏戰爭從初期的失敗,到之後逐步取得一些戰果,都與軍事訓練密不可分。至於北宋與金的戰爭,失利原因是多方麵的,不能據此一概否定北宋的軍訓情況。南宋初年宋政府依靠在戰火中成長起來的精銳軍隊,一度可與金兵分庭抗禮。晚期憑借訓練出的優秀水軍和出色守城技術令蒙古軍隊一籌莫展。可以說都是宋代軍事的輝煌成就,也是軍事訓練的必然結果。

比較宋代軍事訓練,其對前代的繼承是當然的,不能以簡單的合理與不合理劃分。它繼承的肯定是適合自身作戰特點與軍事任務,不合適的必然拋棄。適用於漢唐的訓練方式不見得適合宋代,適合宋代的訓練方式也不見得漢唐會采用,所以評價宋代軍事訓練必須以宋代實際情況為依據。

從宋代軍事訓練體係的構成、中央政府的重視程度以及實戰表現,可以說宋代軍事訓練發展基本是正常的,其中當然也存在種種弊端,但是不能就此全盤否定宋代軍訓。我們應該從中汲取教訓,以便更好地為現實服務。

以筆者所見,宋代軍事訓練對後世的影響,由於政治、經濟以及軍事技術等諸多方麵的差異,宋代軍事訓練從內容上已經很難影響到後世軍訓的開展。宋之後的蒙元陸軍以騎兵為主,其訓練與作戰與宋代完全不同,談不上什麼繼承。倒是水軍訓練對元影響頗大,元政府能夠建設強大水軍,必然借鑒了南宋水軍的先進訓練方法。

明代太祖朱元璋倒是很重視陣法訓練,經常與手下武將探討軍隊陣法,但是這種陣法已經與宋代有很大區別。明初軍陣內裝備有大量火器,與蒙古騎兵作戰,先以火器殺傷敵人,次以騎兵衝擊,最後步兵衝鋒。這與宋代可以說已經有天壤之別。明中期後戰車很受重視,但這與宋代裝備弓弩的戰車有本質區別,明代戰車主要是配備火器,正如戚繼光所講:“所恃全在火器;火器若廢,車何能禦”它是伴隨火器出現另一種新的作戰方式和訓練方法。

宋代軍事訓練的影響主要集中於宋代本身存在問題的警示,後世在進行軍訓時避免再如宋代一般犯下相同錯誤。如明太祖頒布《教練軍士律》,標準明確具體,要求高而嚴,賞罰分明,對軍官更加嚴格。而且明代十分重視將官訓練,武舉武學製度比較發達。此外戚繼光對將帥提出“將德”、“兵法與武藝”、“讀書”、“實踐”等四項要求,認為做到這四點才是合格將帥。練兵時非常注重“練膽氣”,以賞罰為輔助,對士兵進行潛移默化的精神訓練。“兵無膽氣,雖精勇,無所用也,故善練兵者,必練兵之膽氣。”而這些正是宋代軍事訓練中的兩大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