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南宋後期軍事訓練(1 / 3)

南宋後期軍訓情況開展受到當時種種因素製約,相比宋孝宗時期已經有一定差距,當時軍訓存在諸多問題,但是也並不像《宋史》所說“訓練之製大壞矣”。還是有積極的一麵。

一、水軍訓練的興盛

南宋對水軍訓練一直比較重視,至南宋後期,由於陸戰不利,再加上江南地區適於水戰,“東南沮洳,非用武之地,故多以舟師勝。”水軍訓練廣受重視“今沿江諸軍鹹有棹船士,每按試中流,上下如飛,北人駭愕。”

嘉定年間程卓在福建,為了剿滅海盜,加強當地水軍訓練,“及論三山海寇所以難製者,以兵將皆不習海道之險。欲擇選統領及所用廵兵,使之朝夕閱習,長於水戰,則盜之長技無所施矣。”

宋元戰事開啟後,南宋地理形勢適合水戰,並且南宋軍陸戰能力與元軍相差甚遠,所以南宋政府更加注重水軍建設與訓練。淳祐年間,王埜知鎮江府,兼都大提舉浙西兵船,“巡江,引水軍大閱,舳艫相銜幾三十裏。”寶祐六年(1258),檢閱沿海水軍,“舟船上下,旗幟精明,砲擊檣衝,觀者如堵,以為自有沿海製司所未見也。”

正是緣於南宋水軍訓練精良,實力強大,相反元(蒙古)軍隊則缺乏足夠水軍,導致其始終無法突破南宋江淮防線。嘉熙二年(1238)九月,元軍圍廬州,杜杲在擊破圍城部隊後,“又練舟師扼淮河”,水陸並重,加強防守力量。

紹定年間李全陰謀攻宋,知道宋水軍實力,所以首先訓練自己的水軍。“全知東南利舟師,謀習水戰,米商至,悉並舟糴之,留其柁工,一以教十。”並且多次檢閱水軍戰術演習。

元方依靠南宋降將劉整訓練水軍之後,這才能與南宋水上力量相抗衡,襄樊之戰中元軍就是憑借水軍封鎖兩城對外聯係,並最終取勝。隨後進行的陽邏堡之戰、丁家洲之戰、焦山之戰都是宋元雙方水上決戰,元軍擊潰了宋軍水師主力,直逼臨安。此後張世傑水軍仍然支撐南宋殘局達三年之久,不能否認南宋水軍之強大,而這樣的強大正是建立在良好訓練的基礎之上。

二、軍訓的正常發展

宋光宗、宋寧宗、宋理宗都曾經效仿宋前代君主,舉行講武活動,檢閱軍隊訓練,這是其重視軍事訓練的直觀體現。《淳祐臨安誌》記載臨安城內有“教場”:“在府治之西,閱府隅將兵,旬射於此。”

《慶元條法事類》中規定州縣長官要經常檢閱軍隊訓練情況,並要向樞密院上報具體情形:

諸軍教閱,差將校逐日分番部押,其早教仍輪兵官一員巡按,每營置印曆,錄巡教官姓名,五日一赴州縣,張吏書押。州長吏時往提按點名,分隊教射。闕兵器者,於甲仗庫借支。每軍指占出戰或封椿者,亦聽權借,當日內卻還。拍試者準此。三路總管司,餘帥司躬親按視。非逐司所在,即轉運、提點刑獄司各據逐年應分巡州準此,遇按,仍取印曆檢察。每季舉行訖申樞密院。

對成績優異者進行賞賜,“諸監司按閱弓手,其武藝優異者,以銀楪子賞之。”所以開禧二年(1206),趙萬年守襄陽,“四圍鉦鼓震天鳴,虜騎平明盡逼城。萬弩應弦因退走,卻疑城上有神兵。”時任考工郎的李孟傳又建議改革訓練考核體製:“武舉及軍士比試,專取其力,臨敵難以必勝。唐世取人由步射、弓弩以至馬射,各以其中之多寡為等級,宜采取行之。”

各地駐軍依舊定時進行軍訓檢閱,劉過描寫了明州大閱情景:

書生燈窗困毛錐,說著刀劍何時持。忽聞殷殷金鼓震,驚起塊坐筋骸衰。國朝訓武重秋獮,列都敢不張其威。萬家軿首遮道看,我亦役逐人後隨。武夫櫜鞬陣整整,虎豹拏攫旌旗麾。人言吳兒盡脆弱,身發文斷勇未知。不見拔山昔項羽,何必燕趙士始奇。軍容燦燦生光輝,悲風慘淡殺氣怒。對此忽作邊頭思,熊羆不嘩曉爭出。萬騎馳突寒打圍,紛紛血毛腥原野。箭竹正墮驚鴻飛,將軍仰笑兵軍賀。金帛填委深溝池,十年文窮坐百拙。感慨一賦從軍詩。

紹熙年間,王阮知濠州,“請複曹瑋方田,修種世衡射法,日講守備,與邊民親訪北境事宜。終阮在濠,金不敢南侵。”

嘉定十一年(1218),宋寧宗命令江淮沿線正規軍及民兵嚴格訓練,“三衙江上諸軍並兩淮忠義、義勇、民兵,令主帥、製置司、郡守各嚴閱習。”顯示了弓弩訓練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