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過黃河就是洛陽城,聽潞王給予唐王資助後,福王也不甘人後。
安排人招募了八百青壯年運了一千石糧食、給了一萬五千兩銀子支持唐王打流寇。
開封府的周王出手也不,出了不少於福王給的錢糧和人手,還有不少郡王多多少少也給了人馬錢糧。
河南兵荒馬亂,饑民遍地,王爺出錢糧招募青壯響應者成千上萬,但是藩王們都懂得悠著點,八百人成為了上限。
誰都渴望自由,大明王爺也不例外,他們都受夠了籠中鳥般的生活,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暢遊五湖四海。
唐王無疑是在打破祖製,其餘藩王、郡王心裏都對他充滿期待。
正月二十五,大軍來到滎陽之時,唐王的人馬達到五千餘,一千餘架獨輪車上滿載了軍需和五千石糧食。
親幫親鄰幫鄰,朱家藩王、郡王同情唐王、襄王的遭遇,支持唐王去營救襄王為罹難的一家子報仇雪恨無可厚非。
錦衣衛、東廠把掌握到是事實程奏皇帝後,崇禎選擇了不支持、不否定靜觀其變。
年輕的皇帝愛麵子,藩王、郡王被殺、被抓他心裏不是滋味,也覺得自己理虧,因此唐王的命運好於曆史,沒有因為私募人馬離開封地被問罪送去鳳陽圈禁。
“紅旗軍”的一貫作風就是走到哪兒發展到哪兒,宣傳標語寫到哪兒,更多升鬥民知道了大明有一支餓死也不搶掠老百姓的“紅旗軍”。
趙坤、顧準、穀如山、裴元武都苛求騎兵,襲擊建奴後繳獲了八九百匹戰馬,繳獲了騾子、驢子一千多頭,解救了被清軍裹挾的老百姓十幾萬。
如今的“紅旗軍”已經是老百姓心目中的救世主,用不著宣傳就有幾萬青壯年要求追隨“紅旗軍”殺韃子、滅流寇。
最後趙坤幾個選拔了兩千擁有一技之長或者身體素質好的青壯年隨軍做雜役。
一路上穀如山率領不足兩千騎兵尾隨攻擊清軍,又繳獲了三百餘匹戰馬,到達延綏鎮修整之時,又有不少延綏漢子主動來投奔“紅旗軍”。
延綏鎮是九邊之一,這裏的民風彪悍,會騎馬擁有騎戰能力的青壯年不少,趙坤、顧準幾個親自參與甄別、挑選了一千騎術過關的漢子作為候補騎兵參與集訓。
被選上的延綏漢子隻要願意就可以帶上他們的家隨軍,最後會送他們去遼西走廊屯墾。
“紅旗軍”主力下一階段的任務是奪取朝鮮漢江以南繼而往北推進全取朝鮮半島,屆時就不會存在人多地少的問題。
盧象升其實很是羨慕“紅旗軍”的無所顧忌,還羨慕他們總是糧餉寬裕,眼看著“紅旗軍”的隊伍越走越大,他心裏感慨萬千。
這位具有正義感的封疆大吏覺得頭大如鬥,傻子都能夠看得出征虜大將軍有不臣之心,可是偏偏“紅旗軍”不僅僅餓死也不搶掠老百姓,還屢屢救民與水火。
不尊皇命不受皇權節製的征虜大將軍並非大奸大惡之徒,他打擊貪官、懲治奸商、還活民數百萬,還打得入侵的建奴、韃子逃之夭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