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顯身邊的少年擔心周圍亂糟糟的施琅聽不見,幾百袍澤一起齊呼喊:“施琅哥哥好樣兒的,你弟弟以你為榮!”
聽到了兄弟的話語,這一刻施琅激動得熱淚盈眶,他向近衛營軍陣揮揮手,繼續打馬揚鞭踏上了征途。
改變了人生軌跡,十七歲的施琅已經投身於抵抗異族入侵的戰場並且手刃幾個敵人,以後他還有做漢奸的可能性嗎?
這已經不太重要,一個騎兵伍長經過一場場戰鬥慢慢地升職,不確定性太多,以後的事情總要在施琅還健在的情況下才需要考慮。
實在沒想到清軍根本不肯跟“紅旗軍”決戰,簡直是一觸即潰,苦心布置了一個多月的黃漢心裏其實鬱悶無比。
由此可見騎兵太重要,平定遼東征服科爾沁、喀喇沁、土默特等等蒙古部落也需要大量騎兵完成奔襲、運動包圍才能夠給予他們毀滅性打擊。
僅僅是擊潰沒什麼大用,用不著多久韃子、建奴就可以卷土重來。
黃漢知道山西、宣大駐防明軍的實力,更加知道這些兵將的德行,壓根兒沒指望在宣府坐鎮的楊嗣昌能夠封閉城池、關隘截住逃亡的幾萬清軍騎兵,傳達命令騎兵追出一百裏即可。
以“紅旗軍”現狀,步兵、炮兵類似於近現代火器部隊,跟韃子、建奴隔了時代。
但是騎兵優勢不是很明顯,主要原因就是自生銃、米尼槍都是單發,僅僅能夠具備給予敵騎一次性打擊,騎戰之時火器的命中率注定不高。
“紅旗軍”騎兵麵對絕對人數優勢的清軍對衝,接下來就會麵臨殘酷的冷兵器對決。
而絕大多數使用熱兵器的“紅旗軍”騎兵騎戰技能不如韃子、建奴,即便他們擁有大無畏的犧牲精神也不足以取勝。
因此黃漢決定窮寇莫追,把截下已經形不成陣列完全是處在被圍殲狀態的一部分韃子、建奴斬殺。
騎兵對衝的戰場異常慘烈,雙方倒下的人馬有兩三千,太多落馬未死的韃子、建奴在地上翻滾哀嚎。
“紅旗軍”醫務兵不是救世主,他們第一目標是尋找“紅旗軍”傷兵,接下來給倒戈的吳襄部漢軍救治,發現重傷的建奴或者韃子往往順手給一刀。
跟吳三桂的鐵甲家丁隊對衝落馬的瓦克達運氣相當差被不止一匹戰馬踩踏,被明軍發現之時胸口已經被踩扁了。
吳三桂情況也不是很好,吳襄找到的時候他已經昏厥下身血肉模糊。
吳襄還以為吳三桂已經死了,方寸大亂,抱著兒子哭得呼搶地。
還好及時趕到戰場的“紅旗軍”醫官發現是倒戈的主將之一沒有了生命體征,沒有急匆匆放棄,仔細檢查,翻了翻吳三桂的眼皮後發現瞳孔沒有擴散緊急施救。
立刻有醫務兵上馬奔馳通知已經建立的野戰醫院預留病床準備手術,半個時辰後,首席醫官劉大壽親自動手開始手術,還用上了輸血續命的大招。
熟能生巧,劉大壽近十年救治了幾百上千的傷病員,外科手術的技術應該是當今世界第一人,在他手下救治還不能存活應該是意味著神仙也束手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