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七章:殺奔山西(1 / 2)

黃漢痛痛快快答應皇帝出兵,其實是雙贏。

軍隊的戰鬥力不是練出來的,而是經過一場場戰鬥打出來的,訓練場上練兵哪有實戰練兵來得痛快?

演習、訓練也是要花費大筆錢糧,何不如去實戰?那時還會得到不少繳獲彌補消耗呢!

況且整編不久的舊軍隊、四方快運選拔鏢師擴充的騎兵和剛剛由衛所軍轉正的新兵占比達到一半,需要融合建立認同感,一起戰鬥過更加容易心連心。

隻要拉上部隊入關進行幾次會戰之後,所有的人馬都能夠得到鍛煉快速成長,不少將士們會博得軍功得到賞賜和提拔帶動榜樣效應。

還有一個巨大的好處,大量“紅旗軍”進入山西打仗,數百萬山西軍民都會親眼見到這支承諾“餓死也不搶掠老百姓”的強軍勁旅。

山西軍心、民心從今往後會被黃漢爭取,到時候消滅貪官、懲辦奸商就會水到渠成。

鄭國昌和鄭之惠回京複命後沒幾滿朝文武由剛剛遭受建奴入侵的驚慌失措,變成了充滿期待。

因為京畿之地的州府都有奏疏送達,“紅旗軍”人馬過境無邊無岸,恐怕要有七八萬甚至於更多,戰馬膘肥體壯,兵丁容光煥發,一門門火炮黝黑發亮。

大明文官武將跟建奴奴隸主的見識截然不同,他們不僅僅相信火力,還在不遺餘力研究新式火器。

這一次布防黃河沿線,工部軍器局正九品大使李成被連升兩級以正八品隨軍讚畫之職跟隨劉之倫部參與布防。

這完全是因為李成是個火器專家,崇禎三年就研製成功了“地雷炮”,經過這些年不斷改進,成本下降了不少,實用效果已然顯現。

而劉之倫也是個火器迷,他為了防止清軍鐵騎突破黃河險再也無法遏製,試圖在建奴必經之地大量布置地雷炮。

這種觸發式地雷被建奴的戰馬踩到或者引線被絆到立刻爆炸的幾率已經超過八成。

大明軍器局有不少研究新火器的專家,比如現在正在改進的一次性發射二十支火箭的“火龍箭”,發射三十二支的“一窩蜂”、發射足一百支火箭的“百虎齊奔箭”等等。

這些火器已經接近康格裏夫火箭,隻不過殺傷效果和穩定性、飛行距離有待提高,其實英國人康格裏夫發明火箭的靈感就是源自於漢人製造的火器。

軍器局的開花彈也研究了不少品種,隻不過非常難操作而且危險,沒有被推廣,相當於還是實驗室產品。

關鍵問題是明朝根本沒有先進的引信,用來引爆的引信通常是一根中空的蘆管內置藥撚。

裝填前根據所要射擊目標的距離裁剪相應長度,開炮前先從炮口點燃炮彈上引信,再速燃火門上引信發射。

這樣做就導致有些情況不可控,點燃發射藥產生的火焰從炮彈跟炮管的間隙竄到炮彈前方,極容易引燃暴露出來的藥撚,使得開花彈提前爆炸甚至大炮炸膛,發生災難性事故。

大明的火器讓人眼花繚亂,操作流程當然更是五花八門,黃漢一直認為簡單實用最現實,所以僅僅在造槍、鑄炮時開了金手指,如今效果杠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