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做也是防範於未然,大明皇帝防止將領謀反,黃漢同樣要防止手裏兵馬多的將領有了異心。
故而采取不管權位多重,直係人馬四千就是極限,大會戰之時黃漢通過總讚畫部任命一方主將。
主將領到兵符後可以率領幾個營伍組建方麵軍,其他營伍的將士們才會服從命令聽指揮。
一個營伍的組成部分基本上是一個千總騎兵、一個千總步兵,還有一個千總人數最多,是斥候、傳令兵、軍犬兵、親兵、炮兵、工程兵、醫務兵、宣傳隊等等混搭。
每個“紅旗軍”營都擁有至少兩個千總衛所軍作為輔兵和補充兵隨軍,這些衛所軍相當於見習,是得到轉正的最佳人選。
如果在內線作戰,可以就地招募青壯年作為隨軍勞役,有了雜幹活兒的人,屆時衛所軍就可以從繁瑣的如喂馬、遛馬、搬運物資、打水做飯、蒸炊餅等等工作中解脫。
兩個千總以上的衛所軍超過一半人使用自生銃,參戰之時用不著他們發動進攻,堅守營地絕對能夠起到一個正兵的作用。
由於東江鎮、登萊、津兵額不足,又由於“紅旗軍”正兵選拔要求嚴格,因此符合正兵要求的比例不足。
現在陸軍正兵營隻能夠組建二十五個,兵馬足十萬,水師陸戰隊編組五個全步兵營,人數兩萬,這就意味著可以陸戰的人馬足十二萬。
戰時需要集中騎兵使用之時,營伍裏隻留少量斥候,連主將的親兵都在征調之列。
這樣安排還是強化集體淡化個人,突出主將的親兵衛隊也不是私人。
正兵人馬數量不夠也不能降低要求,以後“紅旗軍”的選兵條件隻有越來越高,絕不允許濫竽充數的情況發生。
加強後備役建設是杜絕涸澤而漁的不二法門,衛所軍作為補充兵和輔兵發揮的作用不容忽視,現在衛所軍已經有接近十萬在訓練之中。
與此同時鄉勇的訓練也在緊鑼密鼓,大冬,沒事幹,不能讓青壯年閑著,“紅旗軍”管飯給糧食五鬥一個月,組織了大量壯漢訓練使用白蠟杆長槍突刺。
聽得懂號鼓,懂得了列陣廝殺,鄉勇們拿起白蠟杆長槍,在家鄉麵臨流寇禍害之時爆發出的戰鬥力也不容覷。
黃漢僅僅用了半個月時間就完成了改造津衛所有的駐軍,淘汰了老弱之兵,從已經參與集訓兩三年的衛所軍中精選兵丁轉為“紅旗軍”正兵。
津衛以後駐防兩個營伍,主將分別是楊漢威、鄭學武,他們還有一個訓練衛所軍的任務,津三個衛每個衛所五千六百衛所軍都要盡快滿員,一年後要做到拉得出打得響。
薊鎮防線需要確保固若金湯,誰最能讓黃漢放心?父親黃沂州當仁不讓。
黃漢調黃沂州率領兩營人馬駐防三屯營,一營人馬駐防山海關,還有三營人馬分別進駐大安口、古北口、龍井關、喜峰口、獨石口等等長城關隘。
六營主將分別是劉奮勇、尚可義、李惟鸞、楊堅、黃峰、楊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