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來了一支百戰百勝的“紅旗軍”,文官武將當然安心不少,王府長史不斷催促黃漢前往襄陽解圍,南陽知府不敢怠慢,咬咬牙給了足兩千石糧食五百石馬料。
曆史上的南明隆武皇帝朱聿鍵相助糧食兩千石,並且設宴為東平侯壯行。
黃漢心裏有數,襄陽被攻破那是七八年後的事情,為此已患重病的楊嗣昌驚懼交加而死,這一次獻賊根本打不下襄陽這座城高牆厚的堅城。
敵情不明,沒有必要玩突襲,穩紮穩打即可。
黃漢心裏其實還是有些提防張獻忠、羅汝才、劉國能等等這些流寇隊伍的中堅力量,他相信集中所有的正兵、衛所軍、雜役齊頭並進,不取巧就不會弄巧成拙。
縱觀下也不會有哪一路人馬能夠把兵精糧足的“紅旗軍”兩萬人馬圍而殲之,隻要擊潰圍攻襄陽的流寇,救援封藩的大功勞就到手了。
接下來就可以再往南追逐流寇,堂而皇之進入米糧充足的湖廣過年水到渠成。
屆時接到命令的“日月海運”船隊會趕到荊州附近的江上待命,再聯係雇傭幾百艘在長江上往來的船舶運送流民就不存在任何困難。
畢竟長江水道最是繁忙,船舶總量究竟是幾萬還是十幾萬沒有人能夠得準。
利用船舶沿著長江順流而下送人的效率最高,那些一直從河南跟到湖廣的老百姓可以乘船去南通州轉大海船去寧遠或者遼南。
正瞌睡,有人送枕頭,黃漢怎麼可能拒絕。
他沒有一絲猶豫就答應王府長史,“紅旗軍”雖然遠道而來,但是不修整,繼續南下救援襄陽,使得這位正五品文官感激涕零。
長史跪下賭咒發誓,隻要護得襄王周全,屆時王爺一定會厚賜錢糧犒賞三軍。
見有人解燃眉之急,南陽文官武將終於露出了笑臉。
知府和一幹官員拍胸脯保證,東平侯丟在南陽城外的幾萬難民不會無人問津,每每人給兩碗粥吃能夠保證。
這幾萬難民經過了每行軍五十裏的淘汰賽,心智不堅定的,體力不行的,被家嚴重拖累的都掉隊了。
現在這些人在“紅旗軍”管理下有了組織架構,超過五千青壯年被編組成為了擁有白蠟杆長槍的鄉勇,劉在旗的武裝宣傳隊直接領導這些人。
這些流民沿途州府都要提防,不可能準許他們久留,黃漢隻不過是因為軍隊要跟流寇交戰,讓他們晚幾跟上,盡可能避免遭遇兵禍而已。
劉在旗帶領難民們修整三後繼續上路追趕大部隊,此時大戰肯定結束了,他們遇上被擊潰的流寇可以率領鄉勇自衛。
黃漢自認為人馬不具備在襄陽城下圍剿如此之多流寇的條件,僅僅能夠確保擊潰他們爭取多斬殺一些老賊。
他采取集中兵力按部就班推進的策略,兩萬餘人馬攜帶輜重依舊一前進五十裏的速度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