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章:越打越弱(1 / 2)

大量心靈手巧的漢家女參與織毛衣,許多人都是為了給兒子、丈夫、兄弟送上一份溫暖,用心的程度毋庸置疑。

用心做事、主動做事、帶著愛心織毛衣,自然發展了許多實用的織法和毛衣新樣式。

冬,棉質內衣外穿上一件厚實的全羊毛毛線衣,再穿上鴨絨服,然後加上冬裝鴛鴦戰襖,如此穿著看上去不太臃腫卻很保暖,零下十幾度的嚴寒,戰士們都不在乎。

如今正兵戰士都流行擁有一件毛線衣禦寒,因此紡毛線、織毛衣的婦女比比皆是。

派發的軍服裏可以有短褲、汗衫但是沒有毛線衣,後世的軍隊也是如此,雖然毛線衣產業少了軍隊的大采購,但是由於引入市場競爭機製,導致舒適度和樣式不斷更新換代,質量的提高也是無與倫比。

勞動創造財富,相信這些勤勞的移民獲得能夠賺取勞動報酬的工作,用不了多久就能夠擺脫貧困奔康。

臘月二十,黃漢來到山海關拜見遼東經略高第,當然要帶上一份厚禮。

大舅子秦翼明和馬祥麟此時還沒有回四川,正好一起聚一聚,曆史上明年秋他們就會踏上回川的路途。

白杆兵簡直是一路打回去的,在崇禎七年還恰好趕上了秦良玉參與圍剿張獻忠的一場大戰,幾個流寇大頭目被幹掉了,獻賊丟了全部步兵僅僅帶著老營騎兵幾百倉皇遠遁。

但是從此以後白杆兵就陷入內戰的泥潭一直到崇禎十五年,最後的結局是馬祥麟堅守襄陽孤軍無援城破後慷慨殉國。

馬祥麟和張鳳儀都是大明英烈,可惜不是死得其所,都是死於內戰。

關鍵所在還是末代的大明太適合滋生流寇,秦良玉、馬祥麟、秦翼明、張鳳儀等等白杆兵將領在糧食短缺物質匱乏的環境下隻會越打越弱。

因為他們做不到如“賊將軍”左良玉那般搶劫老百姓、裹挾良民比流寇還要凶惡三分。

黃漢從倭國回來之時帶回了幾十艘海盜、海商的武裝商船,體係內又建造了二十幾艘排水量四五百噸的專業商用的老閘船下水。

加上原有的商船,運力僅僅是運送漕糧做朝廷的生意已經富餘。

發展民間運輸增加收入鍛煉水手搞活貿易刻不容緩,為此黃漢成立了“日月海運”,現在已經擁有了幾十艘可以經過南通州沿江而上直達石柱排水量四十到一百噸的型船舶。

也不知白杆兵回川之時朝廷會不會布置任務,如果沒有這樣的安排,黃漢大可勸馬祥麟和秦翼明利用江海聯運的便利回石柱。

山海關到石柱的水路兩千海裏不足,以平均三節航速日夜兼程計算,一可以航行七十海裏,減去不利於航行的氣,理論上一個月左右時間就能夠到達目的地。

算上過三峽需要拉纖速度隻能達到一節出頭,沿江而上有四十也足夠了。

但是如果沿江而下,就能夠擁“有千裏江陵一日還”的酸爽,到達山海關恐怕根本用不了一個月。

秦良玉在崇禎二年接旨後帶領白杆兵勤王,走了半年才到達京師,一路上耗費巨大無比辛苦,傷病減員好幾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