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長山之戰的最後結局是張春被俘,同時被抓的明軍將領達到七十幾人,俘虜明軍士兵接近三萬。
此戰後金軍損失四千餘正兵遠大於曆史,取得殲滅明軍五萬餘的戰果也略高於曆史。
吳襄和宋偉玩命地往錦州跑,布置在外圍的後金軍騎兵圍追堵截好一陣廝殺。
眼看著接近到了錦州城下三裏之時,吳襄、宋偉僅有的幾百騎兵又被後金軍圍了進去,在城頭瞭望的吳三桂瞧見了老爹被圍,打開城門率領八十鐵甲家丁衝了上去。
少年三桂子弓馬嫻熟是個猛將,跟隨的鐵甲家丁的忠誠度和戰鬥力都不亞於建奴正規軍,包圍吳襄的後金軍中韃子占比達到八成,他們又是從黎明打到中午,體力、馬力都堪憂。
吳三桂以下八十一位猛士的體力和馬力此時都是最佳狀態,他們奮力衝殺居然衝開了建奴、韃子聯軍的包圍圈,吳三桂此時殺紅了眼,仗著身上穿著兩層堅甲根本不去抵擋羽箭,揮舞斬馬刀隻管向前。
混戰中不知是那個韃子揮刀砍斷了吳三桂的鼻梁骨,雖然吳三桂受傷了滿臉鮮血,但是他依舊大呼酣戰所向披靡,居然救回了吳襄和宋偉以及二三百騎兵。
在城頭觀戰的邱禾嘉對吳三桂讚不絕口,立刻寫奏疏報告朝廷長山戰況,其中有很大篇幅是描繪吳三桂救父之戰。
這個時代的通信不暢,情報送達的效率低下,如果張春率領的五萬餘援軍全軍覆沒的信息能夠及時反饋,恐怕大明會少了一樁禍事。
因為吳橋兵變具備太多偶然性,對孫元化懷有感恩之心的孔有德不陷入絕境暫時不可能反叛大明。
登萊巡撫孫元化沒有得到大明四萬援遼人馬損失殆盡的情報,他依舊催促渡海沒有成功的孔有德率領騎兵援遼。
盡可能拖延時間的孔有德帶著人馬慢吞吞上路之時,這支人馬已經沒有了援遼的必要性,因為他們才不足一千騎兵而已,這一點點人馬去幹嘛?送死嗎?
沒有人管孔有德以及這不足一千騎的死活,他們一路上得不到任何補給,這段時間冷空氣南下,氣陰冷無比,出發沒幾就下起了凍雨,緊接著又是雪花飄飄,不到一千騎在雪中行,人人義憤填膺。
這支軍隊早就沒有了一絲士氣,隻有滿腔的怨氣,他們不僅僅要忍受饑寒交迫還要忍受山東軍民的白眼和冷言冷語。
孔有德駐紮在吳橋之時想賣馬買糧食填飽肚子都沒有這個可能性,這裏的所有商戶都聯合起來罷市,他們叫囂著遼兵滾回遼東去,別再禍害山東人。
這些“禍害山東人”之類的話一語成箴,當然,第一批這樣話的山東人無一例外都被滅了門。
這個世界上隻有軍隊欺負老百姓,哪有被老百姓欺負得都快活不下去的軍隊,況且孔有德部的騎兵十有八九都上過戰場,跟建奴刀刀見血幹過仗的也有不少。
悲劇開始上演,孔有德部一個卒偷了一隻雞殺了吃肉,他根本不知道這隻雞不是一般人家的雞,它屬於上了東林點將錄的東林黨幹將王向春家的奴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