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走的一二百建奴青壯,攜帶了一部分金銀財寶,大部分人帶上了家眷,“紅旗軍”騎兵全速追擊了五十裏才止步。
由於有四五百戰士騎乘的是阿拉伯戰馬,最終得以逃脫的建奴不會超過一百騎,他們的家眷十有八九被劫下,攜帶的財物有一大半變成了繳獲。
寬奠堡這片區域油水如此足完全出乎預料,所有的明軍都歡樂開懷,連跟來的那些剛剛征招的勞役都掩飾不住滿臉笑容。
人口成千上萬,物資堆積如山,收獲太大了,此時應該是到了見好就收的時候。
大軍在寬奠堡休息一晚,第二,黃漢也不搞什麼舉手表決了,他直接下達命令組織軍民打包值錢的物資裝車,然後看看運力還有多少,究竟能夠裝運回去多少麥子。
繳獲的糧食不少,黃漢隻強調能夠運多少麥子就可見一斑,因為運力有限,雜糧已經不屬於考慮運走的範疇,隻能夠爭取多運走一部分麥子。
現在戰士們和勞役都很奢侈,喂戰馬、耕牛、驢子吃的都是正經八百的糧食,即便如此撤退之時應該還會有幾萬石糧食將要被燒掉。
第三,第一批軍民在方正化和黃龍率領下走上了大撤退的路途,人數有一萬幾千,擁有牛馬大車兩三千架,大幾千匹驢子、戰馬也馱滿了物資。
沒有一個漢民空著手上路,他們都竭盡所能背負著物資,連數量不是很多的十歲左右孩子都背上了一二十斤麥子。
漢民們得好,擔子會越挑越輕,包袱會越背越,因為每他們每個人少也能夠吃掉二斤多的糧食,這就意味著吃得飽了力氣每一都在增長,而背上的糧食每都在減輕。
黃漢暫時沒有走上撤退的道路,他留下了三個把總的“紅旗軍”騎士和李若璉率領的錦衣衛一百餘人馬,這彪人馬負責斷後。
這一千左右騎兵戰士裝備精良戰鬥力強大,人人擁有精挑細選的健馬兩匹,機動力無與倫比。
黃漢斷後與眾不同,他沒有緩緩南歸,而是繼續北上突襲外加劫掠。
這一次完全是粗線條,以救人為主,破壞為輔,殺建奴為常態化,沒有時間細致搜索,發現建奴村莊就衝進去殺人放火,然後帶上解救的漢人立刻撤離。
反正每一個建奴的村莊都能夠繳獲到戰馬、挽馬給漢民騎乘。
有漢人掉隊也不去管他們,因為“紅旗軍”分給了他們足夠多的糧食,指點他們牽著耕牛、拉著車一直向南走,用不了多久應該能夠遇到緩緩撤退的明軍大部隊。
漢人為了早日逃脫為奴的苦楚,當然會選擇往南跑,哪怕沿途跌跌撞撞。
他們也不敢留在當地,因為建奴主子十有八九被明軍滅了門,如果外出參戰的建奴回來了,發現家毀了家裏的人被殺光了,隻剩下了漢人阿哈。
這些還活著阿哈還會有一線生機嗎?以建奴的凶殘剁碎了他們挫骨揚灰都大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