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一章:米尼槍(2 / 2)

老孫頭瞧不上黃漢,因此黃漢也故意給他找茬,在二月上旬,黃漢聯合鄭秀文、高有謀以及在在忙著種牛痘的三個巡按禦史上奏本言修建大淩河城的弊端。

高有謀為了表忠心,又動用高家的人脈找了一些言官共同否定修建大淩河城。

黃漢的奏本寫得比較中肯,他明確指出修建堡壘的指揮官就必須有能夠堅守所建堡壘的自信才能夠實施,否則豈不是勞民傷財?

如果指揮官堅持修建了大淩河城,那麼此城少也應該堅守三五年才能夠發揮出作用,這才勉強算得上物有所值。

如果才不到半年就成為了埋葬明軍的墳墓,那麼主張修建的指揮官難逃其咎。

黃漢的言下之意就是讓孫承宗心,修城之時就要想好了如何打城市保衛戰,別一拍腦袋就幹了,最後導致明軍損失慘重。

本來梁廷棟很讚成孫承宗修建大淩河城的提議,後來發現以黃漢為首的十幾道奏疏都言辭鑿鑿,明軍有可能是白白浪費錢糧,大淩河城根本守不住。

梁廷棟接下來就改變了章程,也反對修築大淩河城。

最後的結果呢?春,孫承宗出山海關巡邊,他帶著人馬由前屯衛城、寧遠抵達鬆山城、錦州。再由三道關曆石門、燕河關、三協十二路,由石塘路過平穀,經盤山入薊州回到了京城。

孫承宗麵見子條上邊事,曰先任封疆大臣、曰次擇八部將帥、曰薊鎮備守、曰遼鎮備戰、曰合薊遼酌戰守之宜、曰複築大淩河城。

皇帝真的是疑人不用,他認為值得信賴的人無論做什麼都能夠得到支持,因此當場同意了孫師傅的諸多提議。

黃漢朋友的奏疏當然被選擇性遺忘,於是乎,崇禎四年的曆史依舊,明軍將要在大淩河城損兵折將。

兵部尚書在二月中旬見到了黃漢派來的讚畫將軍高有謀,那是黃漢不願意授人以柄沒有寫信跟梁廷棟聯係,派人來麵談。

高有謀原原本本把黃漢顧慮明軍有可能在大淩河之戰吃大虧,兵部尚書有可能會承擔罪責的事講明白了。

梁廷棟何嚐不知崇禎年的兵部尚書具備高危險性,前任王在晉、王洽的前車之鑒不可不防,他趁著沒有腳大臉醜之時果斷上書請辭。

他位居中樞一年多,所陳兵事還是有些門道,皇帝比較信任和倚重,可是他收受賄賂提拔私人屢屢被給事中、禦史彈劾。

皇帝見梁廷棟主動以這一年勞累不已身體每況愈下實在難以勝任兵部尚書要職為由請辭,同意了梁廷棟歸鄉閑住。

因此梁廷棟相當於離休了,進士出身的江西南昌進賢人熊明遇被委任為兵部尚書。

梁廷棟跟鄭國昌關係好,黃漢跟著沾光,如今換上了熊明遇,眼看著少了助力,連到手的糧餉都要多承受漂沒。

後金擄掠了幾十萬漢人得到了許多工匠,其中就有一些人懂鑄造紅夷大炮的方法。

在漢奸工匠劉漢帶領下,後金軍得到了鑄造鑄鐵炮的技術。

正月初,雖然漢人工匠鑄造的火炮足報廢了八成,紅歹是還是成功得到了自產的大炮六門,他知道兩成成功率已經不錯了,給了劉漢重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