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漢諄諄誘導道:“所以咱們要舍得給死心塌地跟著黃家的軍民發餉、發福利,讓更多人看到‘紅旗軍’體係的優越性,導致更多人來投靠。”
黃沂州點頭道:“行!你的有道理,聽你的!軍民們有了銀子日子好過了,‘虎穴’城馬上就會是商賈雲集,估計明年收上來的稅賦也不會少呢!”
黃沂州腦子還是比較清醒的,意識到兒子這樣做會帶來‘虎穴’城的繁榮,他樂滋滋回開平召開大會給予有功人員獎勵,給所有的軍民發放福利後去“虎穴”城過年。
黃漢在京師哪能空耗光陰,旗衛已經明察暗訪到了許多手藝精湛的匠戶,這些人代表了大明最先進的生產力。
可惜大明乃是高高在上士大夫們的下,他們從來沒把低賤的匠戶當做國家棟梁來看待,不要普通匠戶,連大工匠的日子過得都不滋潤。
給“紅旗軍”補充兵額並且重建撫寧衛是聖子首肯兵部行文通過的章程,因此黃漢請求撥付一些匠戶去撫寧衛合理又合法,補充人口充實軍戶也在情理之中。
打鐵需趁熱,此時黃漢是朝廷的大紅人,兵部尚書和各級官吏有許多得到了黃漢的孝敬,因此黃漢趁此良機搞匠戶、搞火藥、搞黃漢不準備大規模生產的弓和弩包括羽箭由四方快運運往“虎穴”城。
此時大明流寇的星星之火有燎原的趨勢,流民逐年增多,京城裏就有許多乞丐。
這些半大孩子的生存相當艱難,他們為了活下去難免去偷竊甚至於搶劫,或許被青皮、混混收留成為打手,他們從就在惡劣的環境中成長,僥幸不死的肯定學到了一肚子壞水。
現在有許多錦衣衛都在幫黃漢做一件事,抓捕乞丐送交在京城的三百六十少年學兵管理。
有錢糧地盤的黃漢準備盡可能多的把京師流浪兒帶回“虎穴”城進行軍事化管理,給他們衣食訓練他們戰鬥技能,以後這些孤兒會成為最勇敢的戰士。
被抓來的孩子初時還想著逃跑,後來聽管理他們的那些年紀相仿的少年介紹,得知是“紅旗軍”主將不願意見他們做偷、做乞丐準備收留他們成為學兵。
“紅旗軍”名頭太響,乞丐當然消息靈通,知道了原委後,年紀大一些的乞丐立刻穿上了學兵特有的製服主動去找認識的流浪兒。
估摸著大年三十前京城有可能再也沒有十歲到十五歲的乞丐,於十歲的也不會有,因為在京師賣烤紅薯的婦女接受了盡可能收養孤兒的任務。
幾乎沒有婦女不樂意做這樣的善事,因為她們的收入還不錯,完全養得起一兩個孩子。
許多被選上來京師賣烤紅薯和炸薯片的都是如李三娘子那樣失去丈夫的可憐人,有許多人都沒有孩子。
她們撿來兒子成為他們的養母,把孩子養到十二歲就可以送他們當少年學兵,養子日後有了出息一樣的可以光耀門楣、一樣有義務給她們養老送終。
李三娘子最積極,也是由於她有兩份收入,因此有經濟能力,她收養了兩個七八歲的男孩子和一個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