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貌似已經很久遠,時間久得讓大明文武、子民都忘了成祖掃北打得韃子紛紛遠遁的光榮過往。
現在他這個兵部尚書任上,明軍居然主動北伐喀喇沁人,梁廷棟當然要想方設法給予“紅旗軍”支持。
黃漢如果得勝回朝,不僅僅他這個兵部尚書日子好過許多,整個大明都會受到鼓舞。
老謀深算的梁廷棟思慮再三,他建議子無需下達聖旨搞得興師動眾,也用不著告知山海關外的明軍真相,由兵部下達緊急換防加強錦州一線駐軍的命令即可。
這一手確實比較高明,明軍突然在錦州投入幾萬人馬,在對峙的建奴不疑神疑鬼才怪,況且大明剛剛吃了大虧,搞些動作進行報複也應該是情理之中。
崇禎深以為然,隻不過他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又跟梁廷棟有些不同。
他知道關寧軍跟“紅旗軍”水火不容,萬一得知此次增兵隻不過是佯動,是為了給黃漢的奇襲戰打掩護,關寧軍中保不準會有人故意泄密給建奴,那就弄巧成拙了。
要把建奴成功牽製住,遼西明軍執行命令的速度是關鍵,秦良玉主動請旨派遣秦妡怡和張鳳儀親自帶著兵部調令疾馳山海關。
皇帝毫不猶豫下達了口諭。他知道勇將馬祥麟率領七千白杆兵在山海關協防,見到了秦妡怡和張鳳儀親自來傳令,執行命令肯定堅決而且快捷。
秦良玉的出發點也是如此,她知道這樣安排了,不管關外明軍是什麼態度,知道了內情的兒子一定會把換防搞得聲勢浩大。
七千白杆兵會同其他幾個關內總兵官的兩三萬人馬出山海關經寧遠、鬆山進入錦州一定能夠讓建奴寢食難安。
偽大金國此時自顧不暇,哪有心情派遣精銳冒著跑死馬、累死人的風險奔襲千裏之外不知具體位置、不知是否已經退出草原的“紅旗軍”。
為了黃漢的安危著想,秦妡怡真的急了,她一大早就和嫂子、親兵隊上路疾馳,滴水成冰的十一月中旬,在古道荒原騎馬奔跑真的很辛苦……
相對而言黃漢就舒服多了,安營下寨之時,步兵們齊動手在十幾個韃子俘虜的指點下完成了一個大型蒙古包的搭建,這個蒙古包緊緊挨著中軍大帳,當然是子弟兵們給恩師準備的下榻處。
黃漢見這裏足夠大,幹脆帶上四個護衛叫上憨子、宋鵬飛、楊大年等等共同用這個蒙古包。
最後裏麵滿當當住了五十幾人都不覺得擠,隻不過腳臭的味道太濃,最後黃漢命令睡在蒙古包的將士們必須洗幹淨了臭腳才肯進來。
“紅旗軍”大獲全勝後吃得好睡得香,全然不把四五十裏外的喀喇沁韃子當回事。
他們此時還不知道今一戰已經足以屈人之兵,當晚上在青城過冬的喀喇沁人跑了幾大千,其中算上年紀大一些和年紀一些的男丁,能夠控弦的韃子跑了有一兩千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