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豐收在望(1 / 2)

張鳳儀其實遠遠地瞧見了姑子和黃漢相擁的場景,她也不知黃漢給秦妡怡灌了什麼迷湯?

這誰在乎呢?隻要姑子活得開心就好!

秦妡怡見了黃漢一麵後反差如此之大,秦良玉也覺察出了端倪,她知道女兒的個性不想過於嚴苛,決定靜觀其變。

這個時代跟後世截然不同,沒有一絲奉子成婚的可能性。

如果哪一家的女兒敢婚前有苟且,世家大族寧可殺了女兒也不會成人之美。

黃漢隻能走正道爭取讓皇帝賜婚,他其實還有一條路可走,就是爭取封爵,如果如同鄭成功那樣成為大明的郡王,那麼就可以堂而皇之擁有王妃和幾位王側妃。

但是那太遙遠,大明何其吝嗇爵位,異姓王除了開國時有幾個,後來一直到亡國後狗尾續貂的南明才有了如鄭成功、李定國等等這些不知所謂的王爵。

炙熱的夏漸漸地走遠了,中秋節來臨,三個月的時間裏,黃漢和徐光啟以及“紅旗軍”全體都在忙碌,生產自救、安置災民、基礎建設、擴軍、加強訓練一直在進行中。

如今的“紅旗軍”勢力範圍秩序井然,老百姓雖然沒有達到豐衣足食的地步但是基本上已經脫離了饑餓。

徐光啟不能夠在開平跟黃漢一起歡度中秋節,因為他接到高升禮部尚書的聖旨必須即日回京。

科學家在永平工作三個月,跟黃漢相處出了感情,他多次向手下吐露心聲,自己蹉跎了大半輩子,唯有此次賑災活民十數萬才覺得有意義。

徐光啟走了,隻帶走了兩個書童,跟著他的那些具備農業技能的家丁和吏員都留給了黃漢,徐光啟命令他們必須培養出能夠替代他們的種田能手才能夠回去。

眼看著甘薯和馬鈴薯就會收獲,這兩樣東西在北方存儲比較簡單。

因為永平地界的人家幾乎家家戶戶有地窖,大概四度左右的恒溫地窖用來存儲甘薯和馬鈴薯,隻要經常進去翻動、挑揀,保存一年以上都不成問題。

這兩樣農作物在大明不被人熟知,如何打開銷路就是黃漢麵臨的大問題,畢竟他給了定金包銷甘薯和馬鈴薯。

黃漢又在提前布局,他出銀子製造用來烤紅薯的爐子,一下子就下達了一千個的製造任務。

大明麵臨糧食危機,太多人餓肚子,因此釀酒的成本相對應高出太多,馬鈴薯和甘薯具備含氮物質高,有利於酵母生長的特點,可以作為釀酒需要的糧食。

雖然鮮馬鈴薯、甘薯的出酒率低於穀類,但是這兩樣東西的畝產是穀類的五六倍,成本攤薄下來,生產白酒和酒精的成本隻有穀類糧食酒的三成。

釀製過程中產生的大量酒糟又是喂養豬、牛、馬、驢子、騾子的好飼料。

甘薯其實就是後世的地瓜、紅薯,用來製造酒精釀造白酒其實並不複雜,工藝流程無非就是製曲、製酒母、蒸煮糊化、糖化發酵、最後一步乃是提高酒精度的關鍵所在——蒸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