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原動力(2 / 2)

“媽呀,我今是不是在做夢啊!”穀滿倉真的覺得頭有些暈,身體不由自主在顫抖。

“老哥,別六神無主了,剛才王大人交代過了,由我負責安排你的活計,我名叫安樂,我這就帶你去看看安排給你一家子住宿的房子去。”

兵災過後糧價暴漲那是必然,黃家給甘薯、馬鈴薯的種植戶預付二兩銀子的做法搞不好會更加推高糧價。

介於黃漢手裏有七八萬石麥子,而黃家目前需要管飯的人數不足一萬,在冬來臨之前有兩萬石麥子足夠開銷。

這就意味著黃漢手裏有六萬石麥子可以靈活支配,如今永平府地界到處缺糧,嗷嗷待哺的升鬥民不知凡幾,可是白送糧食很明顯不利於可持續發展。

黃漢經過思考靈機一動,他下達命令繼續給予農民幫助。

隻要登記了姓名驗看了身份,記錄下具體家庭地址,並且承諾種植甘薯和馬鈴薯的農民,都是優先幫扶對象。

他們以家庭為單位、每一戶可以向黃家借貸九鬥麥子,在秋收過後,並且規定了截止日期在十二月十五日,借貸了九鬥麥子的農民隻要還一石麥子給黃家就成。

黃漢的這個命令不僅僅張貼了告示,還安排學兵在十幾個大集鎮宣傳,很快升鬥民就得知還有如此好事,許多人家急匆匆拿上糧袋趕到開平鎮借糧,生怕去晚了這樣的好事輪不到自己。

為何半年收取百分之十一的利息還導致老百姓認為占便宜了,人人趨之若鶩?

那是因為老百姓向地主老財借貸的利息要高出幾倍都不止,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糧價一直在波動之中,尋常年景青黃不接之時乃是一年內糧食價格最昂貴之時,秋收之後糧價最賤。

今年還不比往年,鬧了兵災,糧食價格高得離譜,一石麥子的價格都已經突破了二兩銀子,尋常年景麥子基本上不會高於八錢銀子一石,現在的糧價早就翻了倍。

糧食最貴的時候能夠借到麥子,糧食最便宜的時候才要還本付息,即便農民的算術不好,隻要不是太傻,都能夠算明白這個賬。

這就是黃漢這個現代人的高明之處,不無償送糧食給老百姓,而是在他們最渴求糧食的時候借給大家。

放出去六萬石麥子,可以使得糧價被遏製,又可以讓許多麵臨饑餓的升鬥民活下去。

黃漢雖然不是商賈,但是他也必須屯糧,不能因為糧食的貴和便宜使得存糧不足,屯糧不是為了囤積居奇而是為了平抑物價,為了在老百姓最難挨的日子拉他們一把。

人口基數乃是大發展的原動力,黃漢本著竭盡所能帶領老百姓渡過糧荒的原則做事,過了今年,京畿之地要迎來六年太平。

因為如果曆史如故,崇禎九年建奴才會再次入寇京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