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尚書梁廷棟奏道:“陛下,臣以為遼鎮之兵驕縱,宜調東江兵於寧遠、錦州,分關外兵於薊門以防不測。”
孫承宗道:“東江為牽製之用,但據非其地,若移於要害,足成牽製。且為邊防計,在遼鎮不宜全用遼兵,事久變生,宜防於始。”
祖大壽不聲不響帶著一兩萬遼鎮人馬跑了,崇禎心裏難道不記恨?
可是他投鼠忌器不得不捏著鼻子認了祖大壽謊稱被麾下裹挾北歸的解釋。
孫承宗和梁廷棟兩位重臣都提議防患於未然,崇禎當然默許,調離一部分遼鎮兵將再摻沙子迫在眉睫。
後金軍剛剛在良鄉祭祖後北上才三,崇禎心裏無比憋屈,敵人在京師城外如同閑庭信步,而大明居然隻能選擇眼睜睜看著,竟然無法發動一次主動出擊。
他帶著責怪的口氣問道:“東奴橫行京畿數月,為何我大明不能發動一次有模有樣的反擊?我大明這是怎麼了?”
見聖子臉色不好看,梁廷棟趕緊奏道:“陛下,其實我軍已經在反擊之中,今上午臣再次接到遵化捷報,劉之綸、黃漢、馬世龍等等集合騎兵完成了一次突襲,計得斬獲近五百。”
崇禎聞言居然站了起來,他問道:“這是何時又是在何地大勝東奴?梁愛卿可曾核實真偽?”
梁廷棟長舒一口氣,心想:還好劉之綸、黃漢又有了斬獲,否則今日子埋怨,自己這個兵部尚書如何辯駁?
他道:“陛下,臣哪敢大意,親自一一驗看過那些首級和腰牌,一個個都是青壯,其中有東奴甲兵近百人,控弦韃子一百餘,旗丁有兩百餘。
劉之綸、黃漢、馬世龍等人這一次是突襲了建奴駐守的一座叫做羅家寨的城。還解救了一兩萬被東奴裹挾的我大明子民”
聽到明軍又搶回了許多老百姓,崇禎喜道:“又是劉侍郎和黃守備建功,這一次朕要好好予以褒獎,梁愛卿火速跟內閣合議拿出章程。”
梁廷棟道:“臣遵旨。”
崇禎道:“孫師傅,遼鎮人馬已經入關,各路勤王人馬也陸續到達,此時該到了收複失地之時,朕請孫師傅不辭勞苦前往督師。”
孫承宗也知道目前遼鎮人心不穩,唯有買自己的老麵子,他道:“臣遵旨。”
梁廷棟奏道:“陛下,鄭按察一直關注戰局,臣以為可命其督師一部人馬伺機奪回永平。”
鄭國昌乃是正三品大員跟巡撫平級夠資格督師,況且他還有舉薦黃漢父子的功勞,如今黃漢再建功勳也給他長了臉麵。
崇禎同意了梁廷棟的舉薦,至於交於哪些人馬自然應該由兵部酌情辦理。
介於在永平府被攻破之前鄭國昌就應該升遷山西右布政使,由於建奴入寇鄭國昌未能上任。
經內閣合議皇帝首肯,鄭國昌改任北直隸右布政使,乃是從二品大員。大明除了北直隸、南直隸之外,定為十三布政使,通俗稱為“兩京十三省”。
兩京十三省俱設承宣布政使司,乃是省一級的最高機構,從二品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乃是明朝最大的地方官,僅僅比六部尚書低一級,比巡撫還要高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