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你們幾個是為了省口糧想著去拚命啊?現在恐怕用不著了,瞧瞧我的肩上,恐怕不止半石麥子吧?”
喬雲鬆道:“哪裏全是為了省糧食,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殺韃子報仇,反正我是鐵了心要去從軍。”
喬大山道:“行,我心裏有主意了,咱們到時候軟磨硬泡也得讓‘紅旗軍’留下雙魚村的漢子們。黃將軍我見過,挺和氣應該還是好話的,本來黃將軍準備把糧食燒了撤退,是我帶著鄉親們去求肯,他才同意把糧食送給大家。”
“黃將軍真是好人啊!有了這許多糧食不知能夠活多少人呢!二你以後一定要跟著黃將軍好好幹,爭取為李家報大仇。”
走夜路的老百姓都在談論“紅旗軍”,許多青壯年都萌生了從軍的心思,在“紅旗軍”中遇見了老鄉的百姓們更加希望子侄、兄弟能夠加入其中。
其實大明政府及其操蛋,本來建奴肆掠遼東,關內老百姓根本沒有同仇敵愾的覺悟。而後金軍打進關內燒殺搶掠淩辱婦女可謂無惡不作,被毀了家園的老百姓有數百萬之多。
要是大明政府動員力足夠,完全可以把壞事變成好事。有了政府牽頭組織,許許多多跟後金軍苦大仇深的漢子一定會加入明軍拿起武器報仇雪恨。
本來是建奴光腳不怕穿鞋的,他們夠窮、夠野蠻所以橫行京畿之地。如今許多漢人青壯年同樣是赤貧,而且被仇恨刺激的血脈噴張,挑選十幾二十萬北方漢子訓練成軍,戰鬥力恐怕不會太差。
再挑選如盧象升、閻應元那樣的猛人加智將帶領這些人馬出關去遼東以牙還牙,不定能夠一舉滅了建奴也未可知。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就是悲催的大明政府,那些大明士大夫階層就是麻木不仁的豬頭,沒人有大局觀,一個個都在玩窩裏鬥、玩黨爭。
曾經的朝上國被建奴一而再再而三的入關洗劫,以後這些青壯年或是變成了建奴的幫凶或是成為了流寇的生力軍,最後諸多力量共同把大明給玩死了。
大明政府把被建奴破了家園的青壯年組織成軍還有一個巨大的好處——安定了地方。
諸多壯漢沒有組織、沒有飯吃如何會甘心等死?嘯聚山林者恐怕不會少。他們打家劫舍又會加劇本來就被後金軍打破了脆弱平衡的北直隸自然經濟,接下來惡性循環就此開始。
可惜黃漢人微言輕,暫時不具備左右朝政的能力,他連多收一些漢子從軍都做不到,因為他的兵額隻有一千三百六十,即便算些超編的家丁戰士,恐怕也不能突破兩千人馬。
因此被解救的兩千多青壯年中有許多人準備跟著“紅旗軍”走大部分被婉言謝絕了,黃漢隻不過留下了二十幾個能騎馬會射箭的好漢,權當算作補充戰損。